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23章 何处可安家 (第1/3页)
c_t;九江郡,近日多有流民携家带口逃难而来。棉花糖-..- 荆州军入境以来烧杀劫掠、恶名远扬,庐江百姓畏之如虎。 故土难离,然而,相对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绝大多数的乡人百姓还是选择了逃遁他处,暂避锋芒,便是不少富家大户都抛家弃院,摆出一副避难的姿态。 如果有选择,谁也不想四处逃难,只是,留给庐江郡百姓的选择真的不多,要么留下来,面临荆州军的劫掠,要么逃走,舍弃不动产,换取家人平安。 人命与钱财,孰轻孰重,多数人都分的很清楚。 事实证明,孙策的江东军虽然实力不凡,可却难阻荆州兵锋。 五万大军呀,江东军不过两万人马,如何抵得住? 荆州军摆明了是为复仇而来,除了别无选择的孙策麾下,谁也不想成为复仇的牺牲品。 于是,越来越多的庐江百姓往东逃窜,而九江就是流民最佳的选择。 ‘乱’世,人命贱如狗,流民所带粮秣不多,一旦招揽入境,粮秣的消耗便是一个大问题。 庐江北临豫州、东靠九江、南临丹阳、西近荆州,刘表的荆州军由西而来,庐江百姓只能东、南、北三个方向逃窜。 一开始,曹‘cao’治下的豫州并未限制流民入境,可随着人数攀升不止,豫州粮秣吃紧,无奈之下,曹‘cao’只得选择一种颇为冷血的方式来遴选流民:去芜取‘精’,留下青壮,剔除老弱。 这种法子短期内有利于曹‘cao’实力的增长,可长远来看,却是弊大于利的事情。 毕竟,名声这种东西不是说有就有的。 曹‘cao’讨伐黄巾,好不容易有了响亮的名头,如果因为流民一事一落千丈,那岂不是因小失大? 因而,荀彧、程昱谏言曹‘cao’,让其三思后行。 曹‘cao’思虑再三,决定采取托庇入境法,也就是说,逃难的庐江百姓若想入境,须得有一名青壮做庇主,如果没有青壮托庇,老弱‘妇’孺一概不收,而顺利入境的青壮却只能选择托庇一人reads;。 这法子虽然依旧冷血、苛刻,不过,相对于之前一‘棒’子打死的法子,已经很是人道了。 豫州,曹‘cao’在挑三拣四,这对于庐江百姓来说不是首选的避难之地,孙策的丹阳郡倒是不禁出入,可是,庐江百姓总是觉得江东军难敌荆州兵锋,万一荆州大军顺流直下,攻袭丹阳,那又该如何是好? 思来想去,唯有李贤的九江郡才是稳妥所在。 首先,九江郡内驻有‘精’兵,不必担心荆州军的威胁,其次,九江郡内粮秣充足,无论流民是不是青州,都可以得到一份果腹的食物。 庐江百姓背井离乡,为的还不是苟延残喘,存活于世? 李贤的九江郡对于流民来说,宛若人间乐土,世外桃源。 在庐江与九江的‘交’界处,李典、刘进使人设立关卡,一来,为了甄别细作,防止荆州军卒刺探军情;二来,却是为了管理流民,流民逃难而来,自然毫无秩序可言,如果不加以统筹管理,很容易闹出‘乱’子。 庐江与九江有数百里‘交’界,其中,多数地方由山川河湖阻隔,只有少数道路可供同行,为此,李典、刘进总共设立了十二处关卡。 这一日,刘进正在关卡处巡弋。 “铛铛铛,肃静,不可喧哗,排队入关卡者可领食物,滋事生非者不准入境” “铛铛铛,入关者须得上缴凶器,不可‘私’自藏匿,有‘私’藏着,一概严惩不饶” “铛铛铛,上天有好生之德,李贤李使君仁德无双,愿意赈济流民,然而,却也不能白养一群吃白食的家伙,入关者,须得做工抵粮,有不愿做工者,即刻回返庐江,概不追究” 一名又一名敲着铜锣的军卒来回游走,将李贤定下的规矩大声宣扬。[棉花糖小说网Mianhuatang.cc更新快,网站页面清爽,广告少,,最喜欢这种网站了,一定要好评] 一开始,庐江百姓惶恐不安,他们不知道进入九江后会遭遇什么事情,没曾想,等待入关的时候,响锣的军卒却将各项事项吆喝出来,这等法子着实有效reads;。 逐条听罢过后,流民脸上忧‘色’尽去,他们不怕有规矩,就怕没人管。 只要庐江提供吃食,便是出工做力又算得了什么? 面‘色’疲惫的流民迈步而来,他们跋山涉水,好不容来到九江,终于有了生的希望。 刘进有些想不明白,为什么李使君要收留这些流民? 青州、徐州人口众多,压根不缺劳力,收留流民难道只为了修桥铺路? 没这么简单吧?刘进虽然与李贤相处的时间不多,然而,他却知道,李贤绝不会做没有意义的事情。 刘进谨守本分,对他来说,猜不透的事情可以不去猜,但是,李贤安排的事情却一定要做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报答李贤的知遇之恩。 多数流民进入关卡之后都会千恩万谢,有的人甚至会热泪盈眶,流下‘激’动的泪水。 刘进看了半晌,渐渐有些乏了。 忽而,关卡处传来一阵争吵声,刘进定睛望去,却是两个流民与看守关卡的军卒争吵起来。 “怎么回事?” “刘将军,这家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