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讲述道理 (第2/2页)
的举动之后,手往赵军肩膀上一搭,把赵军按回了椅子上:“这没什么,不过是杯茶水罢了。我今日能够见到赵先生这样的人物,实在是三生有幸。” 赵军连忙说道:“我今天说了这么多话,里面肯定有很多思考不周之处,如果有什么唐突之处,还希望乔公不吝赐教。” “哪里哪里,赵先生言重了。今日得见先生大才,是一件幸事。” 赵军听了乔致庸的赞扬,觉得十分的不好意思。因为这些都是他平时看小说看到的。而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暗道一声惭愧。 乔家为了商业繁盛,一直注意结交官府。在花钱结交权贵这件事情上十分的注重。而如果某官在官场失意,则可结交新官吏。也就是说,一个靠山倒了,还可以找新靠山。使商业经营不受影响,乔氏结交官员,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州府县吏,四面笼络,八方疏通。 而乔致庸作为乔家家主,自然也是非常擅长这方面。 而赵军表现出来的远远超越大多数人的见识,以及身后跟着的那些士兵就足够他去投资了。 “乔公,您就别叫我赵先生了,如果您愿意,可以直接叫我的名字。”赵军诚恳的对乔致庸说道。 听到赵军这么说,乔致庸笑了一下:“我痴长几岁,我就叫你赵老弟吧。” “好。” “如果不嫌弃的话,可以叫我一声亮大哥。” “好,亮大哥。” 这个“亮大哥”这个称呼可不是人随便叫的,一般的生意人和一些小官吏都只能称他为“亮财主”。 光绪年间,左宗棠途径祁县之时,特地登门拜访了乔致庸。当左宗棠来到乔府见到乔致庸时,直称:“亮大哥,久仰了” 是以只有乔致庸十分看重的人才能管他叫“亮大哥”。
赵军自然是不知道这“亮大哥”一称呼如何来的,也就答应了下来。 “既然你叫我一声亮大哥,那我总得有点表示。”乔致庸说着话,便从怀中掏出了一沓银票,递给赵军。 赵军一看,那银票打头第一张上赫然写着一万两!再仔细一看,那一沓银票恐怕得有十张。如果都是和第一张银票一样的话,那么这么一沓银票就是的有十万两白银!而且那是十万两啊,恐怕得乔家在包头所有产业半年的收入总和了,居然在和赵军见了不到半天的时间后,就直接送了过去。 真是有魄力,要知道善财难舍。在现在一家生活较好的家庭一年的收入才有二十两,就已经可以让一家人过上比较好的生活了。 可能十万两白银听起来不是很多,如果按照比例,把这些钱换算一下,现在的白银和赵军穿越之前的钱的比例,大概是1:100,也就是说乔致庸直接给赵军1000万!而且还是白送! 如果把赵军和乔致庸异地相处他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像他一般这么果断的做出决定。赵军不得不佩服他的“亮大哥”的眼光和胆魄。 不过佩服归佩服,这钱赵军却没打算要,他认真的看着乔致庸:“亮大哥,这钱我不能要。你老弟我现在还不是那么缺钱。更何况,我叫你一声亮大哥,那是真心的想要与你结交,绝对不是贪图你的钱财。” 这是实话,赵军刚刚从王老九那里得到了约摸50万的资产,虽然说其中大部分都是固定资产,不过赵军手里也有很多的能够赚钱的东西。他们带来的牙膏就是其中之一。只要能够卖出去,就是一大笔资金。所以现在的赵军只是缺乏渠道罢了。 “哦?”乔致庸看着赵军那不似作伪的眼神,心中不由得更加的高看了赵军一眼。要知道这年头的革命党都是到处要接济才能够过日子,自己这刚认得老弟居然不需要,这让乔致庸更加的欣赏赵军。 “呵呵,赵老弟莫非是看不起你亮大哥了?”乔致庸跟赵军郑重的说道。 赵军听到乔致庸这么说,连忙摇头:“不是这样的,亮大哥。” 听到赵军这么说,乔致庸的脸色缓和了一些:“既然这样,而且你还叫我亮大哥,那这钱你就拿着。” 说着,不由分说的把钱塞到赵军手里。 赵军看乔致庸那么说,也就不再推辞:“多谢亮大哥。” 赵军没说什么以后必有厚报,因为两者现在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但是赵军把这份情谊记在了心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