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文妃_第291章 文妃迷于茶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91章 文妃迷于茶道。 (第2/2页)

繁荣,而宋代士大夫的人格也在品茗过程中得到升华。天朝的士大夫们不喜宫廷贵族繁琐奢华的饮茶方式,而是崇尚自然,讲求茶事活动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以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比如赵湘写到“僧敲石里火,瓶汲竹根泉。”用敲石取火煮茶,自有一番古朴自然的审美情趣在里面。宋庠写到:‘过岩逢石作,寻水到源回。吟松坞,云腴溢茗杯。宫城才十里,导骑莫相催。’作者不辞劳苦,寻水煎茶,在大自然中静静感受茶的醇香,聆听之音,流连忘返。”

    “还有哪位诗人写茶道之作写得好呢?”

    “范仲淹写的‘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大人,那您写过了么?”

    “老夫在《满庭芳咏茶》中写到‘碾深罗细,琼蕊暖生烟。’我们在品茗的同时也在品味苦涩的人生,在苦涩的人生中扬弃悲哀,获得内心的平静淡然。我还喜欢‘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芳不愧杜蘅,清堪掩椒菊。’,对于宋代士大夫来说,在茶中加入姜和盐会破坏茶的自然真香,而像北方少数民族那样加入羊肪更是俗不可耐。不可理喻。”

    “大人,我记得唐朝陆羽写了本《茶经》,是么?”

    他说在书中阐明茶之裨益:“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那么,宋代还有谁写的此类诗歌给您留下深刻印象?”

    “一杯永日醒双眼,草木英华信有神。”此乃曾巩曾大人的名句,将茶的神奇功效写得高雅而别致。“洗涤肺肝时一啜,恐如云露得超仙。”除此之外,东坡大人喝茶、爱茶爱写茶趣是妇孺皆知之美事,还基于他深知茶的功用。熙宁六年(公元l073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时,一日,以病告假,独游湖上净慈、南屏、惠昭、小昭庆诸寺,当晚又到孤山去谒惠勤禅师。这天他先后品饮了七碗茶,颇觉身轻体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一首《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因为茶具有提神、明目、清热、醒酒、轻身换骨、延年益寿的功效。这正与我们宋代士大夫的凝炼省相契合。当朝文人们也喜静不喜动,内敛、保守,也更加理性,他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反对纵情任性。宋代士大夫就是在这样淡淡的茶香和浓厚的书卷气息中敛情约性,反思自我。”

    “但是,我呢,既喜欢静,也喜欢动,如果人生动静可分为三成的话,可谓静占二成,动可以占一成呢,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活力。”文妃道。

    “怪不得娘娘如此具有虎豹之气,神凤之格,可谓龙马精神,人中才俊。”

    “过奖!愿意与大人共勉呢!”

    “哦!还差点忘了问‘卢仝七碗茶’可曾涉及某位历史文化名人呢?”(卢仝,仝,音与“同”一致。)

    “问得好,娘娘,唐代卢仝写过的诗名为《饮茶歌》,我只记住了其中精美绝伦的语句:‘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多谢先生指点!我看先生必是士大夫中杰出的代表吧,也嗜茶如命么?”文妃夸赞道。

    “与学士大人相比较,还是略逊一筹。”

    “我看是不相上下吧,无论是诗词造诣还是研习茶道方面,皆是不分伯仲的吧!”

    “岂能与之比肩?君不闻学士之诗:‘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rou腻和且正。’他以拟人的手法把茶比作‘风味恬淡,清白可爱’的高蹈不俗之士呢,这可是千古无二的首创!”

    “才华是璀璨的宝石,若是执着地用谦逊饰以金边,将会更为夺目!先生您做到了,令小妹佩服佩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