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黑色的一周 (第2/2页)
自控的人,现在的自己不是熟悉的自己,他有点害怕。 他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他害怕现在不努力,年老后“一事无成两鬓丝”。关键他害怕承担对刘一莎的一生的承诺,他觉得承担不了,他自己一直是被父母呵护的人,他不敢相信自己是能成为呵护刘一莎的人。他也害怕爱情成为自己的牵绊,他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做。他知道,父母若知晓自己谈恋爱了,一定不会同意的,父亲对他寄予了很高期望。处于热恋中的沈毅陷入了思想挣扎中。 另外,他脑海中经常闪现一些奇怪的画面,他觉得自己和刘一莎之间要发生什么大事,而且是不好的事。自认为有预见能力的沈毅非常矛盾。也许,分手可以阻断这个不知道是什么性质的大事的发生。沈毅自己感觉自己都有些神经质了,解释不出的担忧。 这其实是坠入情网者的显著特征,他们陷入情网陷得很快、很深,想逃时,也逃得很快。这不是真爱。 老大深知学业的重要性,沈毅父母虽然在政府部门工作,但他们都是普通干部,并不是权高位重的人,沈毅也需要付出努力去实现自己和家庭的期望。老大以自己的求学经历去体会谈恋爱后神情恍惚的沈毅的压力。 老大是山西人,比沈毅大5岁,老大家在农村。 初二时,长治是班长,他有写日记的习惯,真的是“日日记录”,但记录的都是些和学习相关的平常事。他前桌的女生知道他写日记后,也学习他开始每天写日记。有一天,老大不小心把日记本留在课桌抽屉里了,第二天来到学校后,他发现日记本里被前桌的女孩写了一段话,就是很佩服他能做到每天记录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而她好像有点坚持不下去了。能被一个女孩佩服,并且佩服的话写到了自己的日记本上,长治感觉还是很自豪的。
那个女孩学习成绩比长治好,长相也比较端正。从那件事情之后,女孩明显开始喜欢起长治来。而长治的学校明确要求学生不能谈恋爱,并且常常开全校大会通报那些不听老师话谈恋爱的学生。老师越不允许谈恋爱,学生们就越是偷偷谈,有的还广发信件,比赛有几个女朋友。但是,很明显,谈恋爱的人最后学习成绩都下降了。 长治虽然青春萌动了,但是他很早就知道,父亲让他读书,是为了有个很好的未来,不能因为谈恋爱而浪费学习机会,于是直到中考结束,他也没有约过那个女孩,更没有进一步发展。 中考后,尽管长治考的是他们初中的第一名,但是仍然没有考上县重点高中,所以长治又复读了一年。那个女孩也没考上县重点高中,她也复读了。 一年后,长治和那个女孩都如愿考上了县重点高中。虽然到了一个学校,但是经过中考后的复读,进入高中后的长治成熟多了,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他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所以他压抑自己对女孩的好感,全心扑到学习上。他从来不主动去找那个女孩,连见到面也不打招呼。女孩托人来找他帮忙复习数学,他也找借口推脱了。就这样默默拼搏了三年,长治高考时还是落榜了。那个女孩也落榜了。 落榜是正常的,在长治所在的县,绝大部分学生都需要复读才能考上大学,有的甚至要复读3年,连复读5年的人都有。 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复读,长治考取了吉林医科大学,成为村里唯一一个大学生,成了家庭的骄傲。而那个女孩没那么幸运,她再次落榜。女孩落榜后去外地打工了。 等长治来到长春读书后,他接到了女孩寄来的表白信,这时长治压抑不住了,他对女孩隐藏了多年的好感迸发了,他给女孩回信,表示一直都是喜欢她的,但是迫于学习的压力,所以不能发展。 于是,两人开始了“鸿雁传书”的恋爱。 待得大学第一个寒假回到老家,长治约了打工回来过年的那个女孩,他们一起看了电影。长治品尝了恋爱的美好。 寒假返校后,长治继续接到女孩的来信,他也回信表达相思。但是,随着大学生活的熟悉,长治对周围校园恋人的观察,他发现即使双方都是大学生的校园情侣,都会因为分配不能到一个城市而分手,而自己和那个女孩今后能在一起的可能性更低。长治主动向女孩提出了分手。长治的朦胧的恋爱就此终止了。 长治认为自己和女孩在不适合的时间恋爱了,也没有共同基础,所以导致了分手的结局,正如现在的沈毅和刘一莎,沈毅和刘一莎无论在年龄、实际成熟度、家庭背景等诸多方面都不适合,他不看好他们。 老大找沈毅聊过天后,沈毅心情极其复杂,他一周都没去找刘一莎,这就是刘一莎感觉的一个“黑色的星期”。 经过了一个“黑色星期”的调整,沈毅情绪上恢复了,他又来找刘一莎了,还是那么深情,刘一莎也不问他为什么一周以来都不来找他。 接下来要备战期末考试,两人晚上出去溜达的次数变少了,但是没有影响他们两人的心情,其他时间的相处仍十分愉快。 很快就要放暑假了,一个周末,沈毅约刘一莎再去南湖公园玩,一整天都腻在一起,朝阳初升时去的,晚霞满天后回来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