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忧伤_第四十四章 异常平静的分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四章 异常平静的分手 (第2/2页)

结也会过去的,今后她仍然有能力找到适合的另一半。她没有把失去沈毅当作天要塌下来的事情,她舍不得的是对这段感情投入后的状态。

    刘一莎甚至在日记里感谢沈毅给了自己挫败的感觉。刘一莎成长之路一直是顺利的,家庭和睦、上了很好的小学和中学、顺利考上了大学,她的人生没遇到过什么大的挫折。以她漂亮的外貌和受人喜爱的性格,若是和其他男生谈恋爱,多半是会被一直宠着的,然后毕业后结婚,过可能幸福的家庭生活。但是,和沈毅的恋情居然夭折了,这对刘一莎是很重要的失败,她居然感谢这个失败来得不算太迟,让她得到历练。

    所以,得益于写日记的这个良好习惯,刘一莎不仅有效的进行了情绪宣泄,还积极调整了自己的状态,给其他人的感觉是,她失恋后,也没见和谁哭诉,也没见和沈毅恶言相向,而是异常的平静、淡然。这在同学们眼里,甚至沈毅眼里都显得有点不可思议。而年龄小、成熟度不够的沈毅则沉默了很多,悲伤写在脸上。

    有一次,刘一莎的同桌吴越峰在路上单独碰到刘一莎时,问刘一莎:“你跟沈毅分手了,好像你没什么变化的,你是不是随便玩玩的?”刘一莎听了后,只淡淡地笑笑,她想:没想到同学竟然是这么想自己和沈毅的关系的,我就表现得这么无所谓吗?

    爱读书和爱写日记(特别是记录自己内心感受和情感想法),这两个行为看似简单,但其实很少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发生。有的人博览群书,但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最多是做读书笔记,只写对书中内容的想法,和自己不产生关联;还有的人写日记主要记录每日发生的事情,不过多掺入个人情感;也有的人写****,但可能他不太读书,或者读书的范围和种类不丰富。

    而刘一莎不仅有姣好的外貌,更有丰富的心灵,她读各种经典书籍,还从中学时代起就记录自己的心灵成长过程,并总将经典与个人的感受进行关联并记录这种体验。多年的积累,让刘一莎成长为一个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人。

    分手后的沈毅经常在宿舍看小说,缺课。当然,他也有自己释放压力的方式,那就是音乐和阅读。沈毅喜爱中国民乐,自己也会吹笛子、拉二胡。他用随身听放一些民乐。音乐对调节沈毅的情绪起到了很大作用。

    音乐对情绪的疗伤作用要遵循一个原则,悲伤时不能直接听欢快的乐曲,首先要听低沉、伤感的乐曲,使自己的情绪状态进入音乐,与音乐同化。然后再选择平静、安静的音乐,随着音乐进行想象,使情绪逐渐平静、放松。最后再选择欢快的音乐使自己能获得轻松愉快的体验,使不愉快的情绪得到宣泄。

    沈毅不懂音乐治疗的原则,但他知道自己某个情绪下想听或者想拉什么样的曲子。他对收听民乐有广泛的爱好。情绪低沉时,他会翻出收录了《江河水》和《汉宫秋月》的二胡曲目磁带;情绪平静时,他会听二胡名曲《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和竹笛名曲《牧民新歌》;情绪好转时,他又爱听二胡名曲《彩云追月》《雨打芭蕉》或竹笛名曲《帕米尔的春天》。而沈毅对乐曲的选择恰恰是符合音乐治疗原则的。

    不仅听音乐,沈毅还在周末回家后,长时间的拉二胡,释放情绪,他仍然不自觉地遵循了音乐治疗的原则。哀伤时他拉《江河水》,平缓时拉中抒情中包含向上精神的《红梅随想》,情绪好转时拉欢快、充满异域风情的《葡萄熟了》。

    懂音律的沈毅,在适合的音乐的抚慰下,心绪也调节到了平稳。

    在宿舍时,沈毅就用抄《孟子》让自己心静,《孟子》他记得远没有《论语》熟悉,所以边抄边学习的方法能让他心静。3万多字的《孟子》连着抄要抄5个小时,在宿舍没有那么多时间时,他就分两天抄完。等心情比较难受时,他就再抄。另外,也会反复阅读《周易》,强化了无论命运如何安排,都要泰然处之,不能怨天尤人,他希望自己相信分手的决定对他和刘一莎都将是最好的结果。

    音乐浸润了心灵,书籍滋养了心田,贝多芬说过“领悟音乐的人,能从一切世俗的烦恼中超脱出来。”所以,分手后,沈毅尽管沉默寡言了很多,但也是异常平静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