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第四节 男女驮子 (第5/5页)
出没,但‘达记’马帮却从未遭受侵扰。” 纪蒲泰:“那么说,土匪强盗一遇到‘达记’商号,就避然三分,逃之夭夭?” 扎布:“有一件事,就能证明李达三的名气有多大?” 偌尔曼:“啥事儿?” 扎布:“我听说,当时察隅藏族头人跟政府有矛盾,后来,由于‘聪本达三出面,那头人才放弃抗拒政府的决心。” 纪蒲泰:“他那调停民国政府与藏族头人的纠纷,算是一个有本事的人。” 扎布:“达记商行名声虽大,但在藏区,名声较之‘达记’商行更为显赫的是‘邦达昌’。” 偌尔曼:“怎么又冒出来一个邦达昌,邦达昌是何人?竟比李达三名气还大?” 扎布:“这你就不晓得啦。康巴汉子敢于铤而走险,邦达尼江在清朝光绪年间,贩盐,贩马,贩茶叶,成了昌都芒康的头号富商。” 偌尔曼:“这事怎么讲?” 扎布:“有一件事足以证明他的远见卓识。” 纪蒲泰:“什么事?让你这样感慨?” 扎布:“那人就象你们汉人一样为榜样,作出了奇货可屯之事。” 纪蒲泰:“你怎么越说越离题,更让我不明究理?” 扎布:“怎么?这事儿你就不明白?我一说,你就明白汉人的历史典古,与此事如出一辙。没啥区别。” 偌尔曼:“你一说明,我们不就清楚了吗?” 扎布:“事说,十三世**避居印度穷困潦倒时,邦达尼江倾其家产资助**,不希回报。然而,**回拉萨后,投桃报李,将西藏的黄金,及羊毛专卖权授于邦达家族。” 偌尔曼:“那邦达家族不就因此得福吗?” 扎布:“不错。他们的地位很显赫。” 纪蒲泰:“那你举例说说?” 扎布:“那时,藏军司令渣绒偷将羊毛运往印度,邦达尼江斗胆扣下司令官的羊毛驮队。” 纪蒲泰:“这是西藏历史上,首次出现藏民与藏军公开叫板的重要事件。” 偌尔曼:“那后来结果怎样?藏民怎能斗过藏军?” 扎布:“事情大出人们的意料。经西藏嘎厦政府大臣审议,最终邦达尼江获胜。” 纪蒲泰:“这大出人们的预料之中。” 偌尔曼:“看样子,这邦达尼江还真能干大事情。” 扎布:“可不是吗?当年邦达昌不仅在拉萨有办事处,而且在上海,成都,重庆,香港,加儿各答,均设有分号。更不得了的是,在邦达家族中,比邦达尼江更出名的,是邦达三兄弟。长子邦达养壁曾任西藏嘎厦政府三品官,是西藏派住印度的商务代理人:此子邦达绕嘎,年轻时到印度学英语,是孙中山思想的追随者,曾企图以三民主义改革西藏政治结构;幼子邦达多吉曾任如本官职,有英式马枪500支,部下数百人,防守芒康一带。” 偌尔曼:“这个家族地位如此显赫,享尽清福,还有什么不满足?还会有什么过错?” 扎布:“这事儿,我还得非给你们说说。不然的话,我们一分手,机会就错过,你们就是想知道,恐怕也没人跟你们说?” 纪蒲泰:“即然他们如此有名,非常显赫,那他们还会有什么日子不好过。” 扎布:“我也不知道他们犯不犯错?我只是听说,1934年,拉萨盛传,嘎厦政府将逮捕组织‘西藏革命党’的邦达绕嘎。其弟邦达多吉当即起兵,反叛噶厦政府,亲率芒康士兵四百余人,夜袭驻守芒康的藏军兵营。其守军代本诺朗,因有事外出,幸免被俘。” 偌尔曼:“啊,原来如此,可见他们兄弟情意深重,值得尊敬。” 纪蒲泰:“革命党人,多有不幸。可见,革命事业,要想成功就得有牺牲。” 偌尔曼:“那后来呢?他们弟兄三人的下场如何?” 扎布:“那我说说。不一定准确,只不过是道听途说。” 偌尔曼:“道听途说,也算结果。这些事儿,我们连听说过也没听说过?” 扎布:“据传说,当时,大哥邦达养壁在拉萨被捕,邦达家族在拉萨的产业被查封,在印度的产业被要求冻结。其后,究竟怎样了,我也不明底细。” 纪蒲泰:“以此事看来,虽然此事与商务无关,但,邦达兄弟秉承父亲,敢作敢当的粗犷性格,兄弟情深义长,为此,不惜性命,动刀动枪,家破人亡,再所不惜,就此显露无遗。” 偌尔曼:“这说明,邦达家族的祖籍在康区横断山腹地,故邦达兄弟,尤其是邦达多吉,无疑是康巴汉子的典型人物,优秀代表,民族英雄,而流传下去。” 扎布:“是的,是的。流传下去,子孙学习,他们的骨气,长存康区。” 偌尔曼:“除此之外。那些商人还经营些啥生意,贩运些啥东西?” 纪蒲泰:“那还得大叔告诉你?那些我们不知道的藏区历史。” 扎布:“我们说得再热闹,还是离不开茶马古道。清嘉庆年间,康定有锅庄几十家,其碉楼栈房,鳞次栉比,商户众多,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车水马龙。那时,出入瓦斯碉锅庄的藏族商人,不仅有康巴的德格,白玉来的,还有卫藏的拉萨,日喀则来的。热闹啊。每年春夏季节,瓦斯碉锅庄的碉楼前,,总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一派兴盛。草地上,门店前,货物堆积如山。” 偌尔曼:“都是些什么货呀?生意这么兴旺?” 扎布:“货物多得数不清。其中有贝母,虫草,麝香,鹿茸,狐皮,豹皮,还有藏毯,藏青棵,藏葡萄等等,我也记不清,就说这些种吧?“ 纪蒲泰:“那可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呀。“ 扎布:“那可不是呀。据传,那些年头,生意一年就交易80万元。可真赚钱那。” 偌尔曼:“那可是做生意的黄金宝地?” 扎布:“确实的。瓦斯碉之所以出人头地,不但是,因为其家族精明豪放,名声响当,擅长广开财路,而是因为历史上,这个家族出过多位活佛。人称活佛窝,备受各地藏民敬重。” 纪蒲泰:“那这个家族,不但发财,而且还名扬四海。” 偌尔曼:“这一番话,让我们受益匪浅哪?” 扎布:“藏区传说,因受命于或依赖于瓦斯碉锅庄的平民,不计其数,故此有‘头人是瓦斯碉’之说。” 纪蒲泰:“这些历史典故,已深印在我们脑中,为将来书写藏区的异闻趣事,打下了基础。” 偌尔曼:“这个地区看真神秘,竟隐藏着这么多的引人如胜的故事。” 扎布:“下一步,我带你们前往木里,那里的事儿更有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