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五章、第一节 先民观天 (第1/6页)
纪蒲泰见自己的见解,得到喇嘛们的共鸣,有幸融入他们的头脑,而且不认为是胡说八道,心中才坦然了。于是,便决定将自己的所学大胆发表。 纪蒲泰:“有关二十八宿的研究,我还得介绍。” 喇嘛众臣:“那好,你若能全面地介绍,那就不得了。你说出来,那就是拿星火撒在我们的心上,如同黎明前亮起了太阳,让我们大心里亮堂堂。” 喇嘛王:“凭你怎么讲,我都会相信的。因为你不会错的,而且当然有根据。” 纪蒲泰:“既然大王这么讲,我倒乐意把这事宣扬。我把自己所想的事告诉您吧。” 喇嘛王:“因此我才称赞你。” 纪蒲泰:“我国道教将二十八宿列为尊神,与印度佛教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外交大臣:“是吗?想不到道教还与佛教唱一个调。虽然国家不同,可二十八宿的趣味还没变,这事真是好。” 喇嘛首相:“那你就敞开胸怀,把纽扣解开,把所有的事情装进去,省得把时间消耗?” 外交大臣:“我们相识得比你早。现在我不敢冒味胡乱发表意见。” 喇嘛首相:“那这对我们来说,真是久旱逢甘雨,滋润在心里。” 外交大臣:“对于这种事,等一会儿,你们一听就明白。” 喇嘛众臣:“早该说啦。可我们还不知道叫啥名称?” 纪蒲泰:“好吧。我给你们介绍。有一本书里有介绍,《开元释教录竺法护传》记有二十八宿的另一套名称。它们是:名称,长育,鹿首,生养,增财,炽盛,不觐,土地,前德,北德,象,彩画,善元,善格,脱可,尊长,根元,前鱼,北鱼,无容,耳聪,贪财,百毒,前贤迹,北贤迹,流灌,马师,长息。这些名称,在今天读来,别有一番风味。” 喇嘛王:“起这些名称的人,一定有他的智慧。” 纪蒲泰:“对于它们,我想您一定很喜爱。” 喇嘛王:“我虽然喜欢,可,现在事情太多了,想学西研究,忙不开。孩子,我渐渐老了,经常头痛,记性不行,现在,我不比从前年轻…。。”他又说:“你们往下进行。” 偌尔曼:“我来说一件事情,行不行?” 喇嘛王:“行。只要是关于这方面的事就行。” 偌尔曼:“欧洲学者莫兰,曾试图证明,最早的字母,是从二十八宿的星象符号演变而来的。并用这一点来说明,各种体系的文字字母大体都在25到30之间。” 喇嘛王:“你说得过于简单,叙述还不全。有谁能往下说全。” 喇嘛中并未有人发言。他们都低着头,沉默着,心里发愁,唯恐大王点自己的名,让他们来补充。事情来得这么快,这些显要的人,此时几乎成了呆子,因为是说的天上的事情,他们可能不懂。虽然他们都有非凡的聪明才智,心里也有什么东西在沸腾,汹涌,热情……可正因他们在天文方面不太精通,纵有天才,也不得不把头低下来,嘴里也说不出来。所以,他们的表现不怎么活泼。当然,只要顺从,就没人肯挑毛病。天知道他们怎么想的?他们的脑袋里装的是什么东西?是风向,气候,政治,还是事物,历史,风俗……默不出声,就是他们的智慧。不管谁说得对与不对,把那个危险的话语,藏在心里,的确也有好处。见无人应声,纪蒲泰只好出面作补充。 纪蒲泰:“这种各抒己见的事情,我也不一定说得清。不过,与此类似的是,在我国,也有人认为天干和地支共二十二个,它们也可能是最早的字母。有学者甚至将十二地支符号字形,与具体的星座联系起来,并认为它们起源于天上的星象。 喇嘛王:“这种想法,也让我想起,这种观点的鼻祖,当然要首推伏羲了。” 喇嘛众臣:“大王,伏羲不是人祖吗?您可得说说其中的道理?” 喇嘛王:“伏羲最早‘仰观天文’,还创作了八卦符号。因为,你们很少读中原史书,所以,就不知道。” 喇嘛众臣:“那是我们的不是。可,那人祖伏羲是如何理解天文的呢?” 喇嘛王:“这事儿,在你们看来不可想象。‘文’的原始涵义就是自然界的纹理,图案……远古人类,根据天上的纹理,图案创制出符号和文字,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 喇嘛众臣:“看来,古人比我们后人还聪明。” 偌尔曼:“近年来,世界上的人们都公认,古人有大胆的智慧,聪慧的天才,敢想的才能,才创造出后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纪蒲泰:“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如果有的部落崇拜某一星座,便将该星座的图案作为本部落的标记,亦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喇嘛王:“这样看来,天上的星星,象一只只闪光的眼睛,它们对古人的震憾作用,远比我们后人所能想象的重要得多。” 纪蒲泰:“这我得说说。当古人的眼睛与天上星星闪烁的眼睛对视时,大脑便不自觉地进入复杂的思维壮态之中,正因为这种复杂的思维运行,古人的智慧,才在这种对视的想象中,不知不觉地涌现出来。逐渐形成了一幅古人脑际与天际相象的图案,展现在古人眼帘,为后人所惊叹!” 喇嘛王:“据传,在四川广汉,数千年前,有纵目人族,建国为蜀,国王被称为‘蚕丛氏’他的面目特征是‘纵目。这地方的居民,十分崇拜眼睛,认为它是洞察万物,和明辨是非忠jianian的主要器官。它还是认识自然产生灵感的源泉,也是人类智慧的象征,而大放光明。所以,川西平原的古代居民,把他们最为崇拜的祖先,拟人化为眼睛,或瞳孔,是有一定道理的。” 纪蒲泰:“纵目在学者眼里,就是瞳孔外突。可,瞳孔外突是个什么形象。这个我想,莫非数千年前,那里的居民就有了望远镜?” 喇嘛王:“或许有这可能。只是没有实物作证?” 纪蒲泰:“这事我们还未搞清。” 喇嘛王:“我想,这纵目是为了观察天象,而使用的器具,只是我们还未弄懂其中的道理。 纪蒲泰:“可大王说得非常有道理。” 喇嘛王:“似懂非懂,源于想象。” 喇嘛众臣:“大王言之有理,臣下更服气您。” 喇嘛首相:“木里的一切事业,都以您为中心,我们的一切都以您为宗旨。” 喇嘛王:“现在,我的宗旨就是讨论二十八宿,这问题还未讨论个够。你们说呢,二位学者。” 纪蒲泰:“这使我想到《华阳国志》中,记载有鱼凫国之说。莫非就是蚕丛氏建立的国家,在远古时期就开是观察天象,才被后人称为‘纵目人’?” 喇嘛王:“啊。我知道,在这部书中,称川西平原古代确实有个名为蜀的国家。可,它的国王不是蚕丛,而是鱼凫。鱼凫王国,疆域辽阔,国势强盛,经贸繁荣,文化发达。据说,还有过通天神树,为此国造福。那可是王国的巫师,部落首领祭祀所用的神物。只可惜,也不知遗留何处?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