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81.181,有新欢,就必定有过旧爱 (第2/3页)
公赶忙替老皇帝顺顺气,脸色凝重。 咳了半晌,老皇帝缓缓地平复喘息,看了看素衣夫人,他笑道: “人老了……就是不中用,这说的话,都还没有咳得多……” 像是要应验他的话一般,老皇帝又重重的咳了起来。 素衣夫人道,“婠婠已经被素衣遣去,迎接七王爷归京都了,他们师兄妹许久未见……七王爷是重情重义之人,不会一下子就推开婠婠的。 只要七王爷身边有旁人在,他不近女色的流言……必定会因婠婠所破,还请皇上放宽心,多加休养才是。” “也好,此事,就交由素衣夫人去cao心了,朕,咳咳……” “素衣明白,皇上身子不适,请先休息,素衣先行告退了。” …… ………… 七哥……? “你是……柒寒师兄的弟弟?” 关婠婠上下将君樊打量,很中肯的道出一句:“长的倒是不错,可惜……还是没有柒寒师兄好看” 君樊笑容如初,“相貌是天生注定的,我也是无能为力,不过…… 适才……我听见姑娘唤七哥为柒寒师兄,在下敢问姑娘一句,你与七哥,是师兄妹的关系么?” 白衣男子尽量无视关婠婠,她身在江湖,又被师父保护的太好,宫廷里的人,不是她这个白豆腐能接触的…… 将关婠婠往自己身后一拉,白衣男子对君樊拱手道: “在下姓齐,旁人常唤我齐神医,刚刚 在下没能拦住婠婠,是在下的过失。 婠婠她初到京都,什么规矩都不懂,有什么得罪之处,还请九王爷不要怪罪于我们。 “阁下言重了……你们与七哥关系匪浅,我自当要另眼相待……” 关婠婠插话道,“你们废话了半天,到底什么时候才回答我,我刚刚所提的问题?” 她东张西望了半天,却还是没有见着有马车驶来的影子。 眼前的人……不是与柒寒师兄一道的么? 为何两人之间的距离,会隔得如此之大…… 难不成………柒寒师兄先回了京都? 但……这并不可能 自己与娘亲分道之后,便一直在此守着,柒寒师兄若是进了城门,她没有理由不知道…… “姑娘今日,怕是等不来七哥了……” 君樊望着关婠婠,柔和的朝她一笑,“我比七哥先行了半日时光,一路快马加鞭,极少停留,故而……才如此之快的回到京都。 但七哥有所不同,他身边的苏大人……身子素来不是很好,加之有女眷在身边,不便赶路。 昨日又下了雨,想来……没有个一两天,他们是无法赶回京都了……” 女眷……? 关婠婠瞪圆了双眸,不敢置信的问道,“柒寒师兄身边,何时有了女眷?” 见状……齐神医似是觉得头更疼了些。 他这小师妹什么都好,就是太过在乎君寒了…… 之于君寒的,哪怕是风吹草动,她都要打破砂锅,一问到底才甘心。 “柒寒身边……怎么可能会有女眷,那是人家苏大人的,对罢九王爷?” 挑了挑眉头,君樊眸光浮动,道:“是,那女眷的确是苏大人的。” “就是就是,既然今日柒寒回不来……那我们就不要等了,先回去罢。” 齐神医实在是不喜客套,有些……迫不及待的拱了拱手,“多谢九王爷相告,我与师妹……还有些事情没有完成,就先告辞了。” “慢走。” “不是,我都还没有问……柒寒师兄怎么样了,你为什么要拉我,齐柯师兄放手,你……” 抗议声渐渐湮灭,望着两人越走越远的背影,君樊眸色幽深,轻轻地问着身后的车夫: “擒书,你想到了什么?” 车夫――擒书道,“那位姑娘身手不错,还有她旁边的男子,武艺应该更是上乘。” 不同世界的人……想到的东西自是不一样。 君樊道,“他们,是江湖人……” 江湖人…… 擒书云里雾里,不明君樊的意思。 君樊面带浅笑,眼眸深处的表情却是有些难以捉摸。 “我相信,我们很快就可以追查出,君寒……到底师出何门?” …… ………… “啪……” 伴随着瓷器落地的声音,有人颤着声道: “你说什么?” 彩衣眸色悲伤,“小姐,三公子今日是回不来了,不仅如此……他还有可能明日也回不来了。” 苏染笑咬着唇,“三哥哥怎么会回不来,明明九王爷都已经回来了,不是么?” “具体缘由,奴婢已经打探到了,说是岭安启程……回京都的那一日,三公子因醉酒……而睡过了时辰,这才晚了九王爷半日时光。 加上九王爷快马加鞭,故而要比三公子快些抵达京都。” 醉酒…… “枉我们在京都,苦苦瞒着方嬷嬷的事情,更是苦苦等待着……他回来支持大局,他倒是好,竟然为了喝酒寻欢,连启程的时辰都敢错过……” 掌心传来刺痛感,苏染笑却并不觉得痛,眸中神色痛心凄凉,交融在一起,极为的复杂。 “只怕不仅如此,奴婢还打听道……启程会京都的前一夜,三公子醉酒,是七王爷将他扶回房间的…… 亦不知道,那晚他们都在做些什么,第二天就有流言,说他们已经大逆不道,有了不该有的关系 小姐,您何必呢,三公子素来不将你放在心上,他离去数月,竟一点……也不想念着京都里的人,连启程都敢耽误, 你又何苦,为了他,与贵妃娘娘做对呢?” 苏染笑蓦然看向了彩衣,不敢置信的问: “彩衣,你什么意思?” 彩衣与苏染笑相依为命十几年,最是了解她的为人。 其实,苏染笑心地不错,只要不危及性命,可以忍耐的事情,她都会忍。 她之所以会背叛李氏,纯属是李氏做事,实在是超出了她的底线,亦危及了性命,所以才投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