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四章 新兵连生活(12) (第2/3页)
凸显了各地人群的性格特征;各地风俗相互渗透、融合,最终形成了四川独具个性的文化特征。 清代思想家魏源在《湖广水利论》中较早提及“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典故。他的说法,简明扼要地揭示了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移民运动。经过明末的兵燹战乱,四川境内的不少地方“寥寥孑遗,俨同空谷”。经过其他地区民众的自发迁徙以及官府的招徕流民,四川人口逐渐增长。湖南和湖北因与四川毗邻,转徙最为便利,故而前往四川谋生的人数在各省移民中为数最多。 来自湖广等地的大批移民,对于四川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四川省会成都,有一首竹枝词这样写道:“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这是说一家中的女人,或嫁与陕西人,或嫁与江苏人,而娶来的媳妇或是江西人,抑或是湖广人,家庭成员的原籍可谓五湖四海,当时已没有超过十世的“老成都”了。这种移民潮不仅波及城市,而且也影响到广大乡村。 随着移民的大批迁徙,经历明清鼎革兵燹战乱的四川,经济元气逐渐恢复,各地商人纷至沓来。在成都,字号放账的都是山西人、陕西人,当地人称“老西”、“老陕”,所谓“放账三分利逼催,老西老陕气如雷。城乡字号盈千万,日见佗银向北回”。从这首竹枝词所述可见,山、陕商人在成都的势力如日中天,一般民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将本地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运回老家。作为商帮势力繁盛的标志,四川各地的会馆相当发达,而在鳞次栉比的各地会馆中,陕西会馆显得鹤立鸡群。除了大商帮外,钱铺基本上为江西人所垄断。 伴随着商品流通交易的日益发达,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接触空前频繁,极大地凸显了各地人群的性格特征。清代前期,绍兴师爷就受到成都人的极大瞩目:“安排摆设总求工,古董诸般样不同。美服更兼穷美味,师爷气派与门公。”这首竹枝词,叙及绍兴师爷在衣食家居日用方面的与众不同。清初以来,四川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移民来自全国各地,各地风俗相互渗透、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文化特征。 川人交往 至迟从公元前4世纪起,地处四川盆地的巴国和蜀国已经与中原的诸侯国联系在一起。在秦国扩张到巴蜀旧地后,大批移民就开始迁入。此后,川蜀地区曾经历过一次次比国内其他地区更加惨烈的天灾人祸,以至有了“天下未乱蜀先乱”的说法。但无论乱到什么程度,四川又会浴火重生,恢复为“天府之国”,成为西南重镇。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四川的自然条件是“天府之国”的基础。四川地区水源充沛,从古至今,都江堰的自流灌溉造就了四川“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加上气候温和,植被茂密,物产丰富,在农业生产条件下完全能做到自给有余。16世纪美洲作物玉米、红薯等传入后,盆地周围的丘陵山地也得到更大的开发利用,从而养活了更多人口。另一方面,封闭的地形地势也使四川比较容易防御外来的入侵,在战乱中能保持相对的安定,或者成为稳定的后方。 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外来移民。四川的早期历史记载蚕丛、杜宇等首领都来自成都平原以外,已经发掘的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也部分证实三四千年前发生的频繁迁移。在古代,长距离的迁移不仅能使移民获得新的生产和生活资源,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而且是移民群体本身优胜劣汰的过程。而最终能在迁入地成功定居并繁殖绵延的,都是在体力、智力上的强者。秦灭川蜀和灭六国的过程中,大批移民迁入,带去了先进文化。东汉末年中原大乱,大批移民进入川蜀,成为刘备建立蜀汉的中流砥柱。西晋时,大批氐人和汉人移民迁入,不仅建立了割据政权,也使当地的经济、文化、人口得以在一次次战乱中延续。这样的历史在唐末五代、明末清初等一次次重演。开发、定居、繁衍后的移民和移民后代热爱他们的第二故乡,在抵抗外敌时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毅顽强,显示出巨大的精神力量。移民中客家人的后代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方言和宗族生活。随着人口的增加,垦殖和开发区域的扩大,四川的经济迅速恢复,名人辈出,近代各方面的四川籍名人几乎都是移民的后裔。经过祖祖辈辈的辛勤努力,使四川迅速得到开发,因而四川无论在天灾还是战乱之后,仍能恢复为“天府之国”,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省份之一。 川人精神 盆地意识 盆地意识是指生活在四川盆地的四川人的特有意识。盆地意识有许多种理解。基本上,盆地意识是由四川盆地几乎完全封闭的地理特性造成的。历史上,由于四川盆地物产丰饶而使四川,重庆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自成一体,成为一个相当独立的世界,含有“盆地即天下”的意境。盆地意识通常有自足、自满、自大等多种意思。 四川多奇山异水,同样,四川人则多奇异人士,这也和四川盆地的封闭性和自成一体有关。四川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确实养了一些懒散之人,这一点在成都平原地区显得尤为突出。《隋书》中称“溺于逸乐”,正是“少从宦之士,或至耆年白首,不离乡邑”的原因,这自然是指条件较好的成都平原地区。《宋史》认为蜀人“怀土罕趋仕进”,与《隋书》的记载异曲同工。这样的文化氛围与古代安土重迁意识相合,加上古代四川地理环境的相对闭塞又更加促使了这种安土重迁意识的加深。 历史时期四川地区各小区内经济文化发展差别是十分大的,四川因为历史上数次大规模大范围的屠虐,催生出四川人乐于生活,乐观豁达又勤劳勇敢的性格。这种乐于生活不能完全理解为懒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