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四章:钱座之设 (第2/3页)
官(郡司、少领)需累积6000枚以上的钱币,否则不予录用;并且累积1万枚和同开珎后就可以升官,平民累积100万枚可以授予官位(只是累积不用上贡)……从此,日本才渐渐的有了铜钱的使用和流通。但是,由于所铸钱币质量低下和成本高昂,日本在天德2年(958年)放弃了自己铸钱,改从中国输入。这一过程从宋代一直持续到明代,在永乐年间达到了高峰。永乐通宝这一货币,就是成祖特意为用于对外贸易和赏赐而铸造的,在中国国内倒是因为明初大力推行纸币“大明通行宝钞”而流通得不多。 事情就是这样,日本从明朝得到了大量的永乐通宝(1636年幕府发行了宽永通宝,1640年开始以之回收以永乐通宝为代表的渡来钱,至1658为止共发行了27亿5千万枚)。与此同时,一些拥有铜矿的地方守护则自己铸造被称为鐚钱的铜钱。这两种钱在关东和关西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对待。关西掌握着对明贸易,得到了过量的永乐通宝,因此而很不受待见。制霸关西的大内家为此在1485年专门出台了“撰钱令”,命令领民不可因厌恶而拒绝使用永乐通宝;室町幕府从1500年开始直到1513为止,毎年也都会发布撰钱令……但是,在关东的永乐通宝却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尾张作为控制商道的商业重地,正处于关东与关西之间,因此而引发了大量的纠纷。 关于这个问题,我和丹羽长秀商量后,决定请信长强行规定一个兑换比例。 事实上,直到1569年,织田信长才发布类似的命令。现在由于我的建议,很可能将这一命令的发布提前10年…… 至于兑换比例,我的建议是1永乐钱当4鐚钱,这也是日后江户幕府的兑换标准,但是这还需要得到信长的支持。 在这个时候,知多郡领内忽然发生了一件事情,本家的大高城和沓挂城被鸣海城的山口教继寝反,投靠了今川家。如果不加以阻止的话,整个知多一郡都面临着沦陷的危险。信长急忙召集众臣展开了评定。然而,本家的大部分精力、人力和金钱,都用在了控制新得到的上四郡领地上,一时之间根本无法出兵。无奈之下,信长只能将这件事交给泷川一益,由他施行调略。 调略也需要钱啊。信长把目光转向清州奉行丹羽长秀和津岛奉行织田秀敏。 丹羽长秀报告了清州町的收入和内政状况,然后顺势提出了我俩之前商议的撰钱令。 “这件事,能够增加每月的收入吗?”信长摸着下巴问道。 丹羽长秀看了看我,我连忙双手撑地,俯身向信长报告:“禀主公,短时间内可能难以达到这个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收入绝对可以得到提高的。而且,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很多关于钱币的纠纷。” “那就发布命令吧!就按照你俩商议的比例。还有,尽量想办法提高每月的收入。”信长说。 听到信长提到收入,我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既然已经规定了兑换比例,那么在大宗兑换方面,是不是可以如现代外汇的买卖那样,在买入和卖出上收取一定的费用呢?据我所知,在永乐钱与鐚钱的兑换上,关东和关西两地之间,存在着不小的比例差。我相信,离开清州前往关东和关西的商人,是很乐意付出一点钱,将手中的货币换成目的地那边的优质货币的。 “禀主公,臣下有一个方法,可以获得一笔额外的收入。” “哦?”信长的上半身稍稍前倾了一点。 “可以仿照其他行业的做法,设立一个‘钱座’,用来提供货币的兑换,然后收取一定的费用。由于关东和关西的用钱习惯,臣下认为,很多离开清州的商人都会很乐意的。” “提供兑换的话……需要一大笔钱吧。”信长想了想。 “的确是需要一些永乐钱和鐚钱作为储备,但是之后每月都会有一笔收入……” “那么,这件事情就留到秋收之后吧!”信长打断道。 我觉得,他可能是认为,钱座的收入不会太多,为此抽调目前捉襟见肘的资金,实在是不合算。 ……,…… “长秀殿下,刚才的建议因为是临时想到的,所以之前没由提出来商量……失礼之处,请您多多原谅。”走出评定间,我对丹羽长秀说。 “宣景殿下多虑了。”丹羽长秀大度的说。 “对于这个提议,长秀殿下有什么看法?”我问道。 “宣景殿下的提议不错,但主公的处理也很有道理。目前本家的重点是上四郡的控制,连大高和沓挂的事,都只能以调略来应付……在财力和人力方面,的确无法提供支持。” “那么长秀殿下,如果我们自己先做起来呢?” “自己先做起来?”丹羽长秀反问道。 “是的,在下认为,不妨先试行一段时间。之后主公让我们设置钱座的话,也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下家里每月大约有两百贯左右的盈余,可以全部都拿出来。” “想不到宣景殿下如此善于经营……”丹羽长秀惊叹道。作为内政达人,他知道这个收入实在是很可观了。一个月两百贯左右,一年就是两千五百贯,换算成田赋的话大约是八千石知行的收成。但是,我的这个收入不用负担军役,不用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