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134章 军衔制 (第1/2页)
,大宋将门 天竺爆发叛乱,消息传到了大宋,已经是一个月以后,这还是大宋积极推进航运和铁路建设的结果,否则只怕一年半年,都未必掌握前线的情况。 可即便如此,大宋的普通百姓,也缺少对天竺的认知,包括学界和舆论界,都是如此。他们只知道天竺是个庞大的国家,丝毫不比大宋小,而且人口众多,土地肥沃,气候极其适合农作物生长,大宋很多的粮食就来自天竺。 当叛乱消息传来,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粮价,很多地方出现了涨价。 另外随着更多消息传来,人们更加恐慌起来。 天竺的叛乱,单纯从规模来看,是前所未有的。 以米依为首,多达几十个王公加入,他们之中,人马最多的能有10万,最少的也有3万,加上闻风归降的民兵,至少上百万人马,这是何等恐怖的数字? 别说是叛乱,哪怕排成队,让大宋去杀,也要好长时间。 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尤其是对比了大宋在天竺的兵力,就更加担忧。 目前在天竺的驻军,仅有18000名陆军,3000骑兵,以及300艘战船……兵力不算少,可是分散到庞大的天竺,就像是往大海里撒了一把花椒面,少得可怜,根本无力阻止。 眼看着一座座城市重新落到天竺的手里,各地的叛乱力量,风起云涌,迅速集结,每天人马都在增加,每天都有新的情况。 当初大宋用极快的速度征服天竺,而现在却以更快的速度,失去天竺,真是讽刺! 哪怕最乐观的评论人员,也认为大宋至少要派遣10万人,劳师远征,才能平定天竺的叛乱,要想掌控天竺,或许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这是个令人绝望的工程! 放弃天竺! 或者从天竺撤军,只要他们答应作为大宋的藩属,每年定期送点土特产,也就可以了。 这种声音甚嚣尘上,显然,背后有人在推动。 还有人逐步将天竺叛乱的事情,归罪给王宁安。 第一,他过分压榨海外殖民地,自古以来,官逼民反,情理之中。 第二,王宁安随便改革军制,让一批将领强行退役,结果造成了人才断层,指挥漏洞,才给了天竺人反叛的机会。 有此两条大罪,王宁安就应该为天竺的事情负全责。 越来越多的攻讦,直指王宁安。 这一次理学的议政卿终于有了些心气,他们窥见了宝贵的机会。 “针对天竺的叛乱,我们强烈要求,秦王需要到议政会议,接受我们的询问,他要把事情说清楚,要追究相关责任!” 杨时在议政会议,大声疾呼,希望获得支持。 作为新的领班,文及甫琢磨了半天,假如是老爹,肯定会利用这个机会,给政事堂难堪……可他却没那个本事,这才刚开始,千万别跟小命过不去。 文及甫严格遵守老爹的要求,将杨时的提议搁置了。 也不说行,也不说不行,就放在一边,根本不表决! “姓文的,你无耻,你是个懦夫!” 任凭理学这边怎么叫嚣,文及甫就是不搭理他们。 其余的议政卿也对此兴趣缺缺,尤其是军方的议政卿,不就是天竺叛乱吗?有什么了不起,能征服天竺,就能再次征服他们,大宋铁骑所到,玉石俱焚! 杨时在议政会议几次努力,都没有结果,他现在特别愤怒,又非常无奈。 假如在政事堂有一个他们的人,哪怕是尚书一级,也足以逼着王宁安来议政会议接受询问,他们就可以趁机大做文章。 但十分可疑,政事堂全都是王宁安的弟子,再也没有其他人了! 杨时沉思了许久,还真别说,让他找到了合适的人选。 杨时亲自找到了刚刚退休的相公张方平。 这位做过殖民部尚书,又干过海外的总督,经验丰富,说出话是有影响力的。 “晚生恳请相公能登高一呼,将王宁安的嘴脸,昭示天下!” 张方平蹙着眉头,他的心情很不好。 最初失去官职,张方平还安慰自己,宦海沉浮几十年,能叶落归根,也算是有福气了,不要强求。 可是在家呆了一些日子之后,他就受不了了。 过去哪怕在殖民部,那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说一不二,随便批几个字,就值几万,几十万,下面还有一大帮书吏差役,按照他的命令行事。 颐指气使,大权在握,那感觉多好啊! 在回家的第二个月,张方平只能管自家人,每天买什么菜,一顿煮多少米……零零碎碎,他的家人也要被逼疯了,再不给这位老相公找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