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七十六章 军事重镇 (第1/2页)
任谅没有出城十里迎接,也没有大肆召集城中文武,只是带了几个城中长官在城门口里许迎接。 一路行来,即使大军不靠近城池,沿途州县官员都会巴巴赶去,送上当地特产,美其名曰犒赏三军。但是他们也不敢真的劳民伤财,让三军将士都有份,甚至千夫长都不够分。 各州府新降,晁勇也不好太过苛刻,送的特产就和众将品尝了。没人敢送财物,大梁贪一文就斩的规矩早已传遍天下。宋朝官员的俸禄很高,是历朝历代最高,即使不贪的官员也多少有些积蓄,但是没人敢拿出来犒赏三军,他们怕没讨得太子欢心,反而惹来一身腥。 自从大梁公开立下不因言获罪的石碑后,御史们就毫无顾忌了,每天弹劾官员的奏折不断。富户犒赏三军没有问题,但是官员犒赏三军的话,多半会被弹劾失节,讨好太子。虽然最后也不会获罪,但是传开了也有损名声。 北宋jianian贼卖国贼两块石碑立下,文官们又知道了礼义廉耻,清流也觉得大梁前所未有的开明。 宋朝虽然也算开明,但是大臣惹怒了皇帝,皇帝还是会贬放大臣的,尤其赵佶当政的时候,更是随意贬斥编管大臣。 而大梁太子提议公示不因言获罪的祖训后,皇上更是宽宏大量,直接明示进言不会受到任何处罚,当然卖国和贪腐仍然不在此列。 一夜间,大梁朝廷便变得十分开明,甚至有御史弹劾太子不上朝。 太子无疑是文臣最怕的存在,原本百官还为那御史捏了一把汗,不想皇上和太子都没有为难那御史,只是太子仍旧不去上朝。 百官看到太子并没出来问罪,最后一丝顾忌便也没了。 董平都有些习惯了被官员们迎来送往了,看看快要到的京兆府。才看到任谅领着几个官员来迎接,不满道:这京兆府官员也太无礼了,皇上不动陕西各路官员,这些官员却是目中无人了。 晁勇摇头道:如今西北形势吃紧,后方安定,我们才能专心在前线抗击西夏。而且这迎来送往也都是小节,不劳师动众最好。 看看还有数丈,晁勇便翻身下马,快步走过来。 任谅见了,心中也是有些诧异。传言大梁皇上宽宏大量。礼贤下士,但是这大梁太子只亲近武人,对文官并没多少好感,从不与文官交往。 他原本以为晁勇能在马上给他答礼就不错了,却没想到晁勇隔着几丈便下马了。 任谅看太子到的跟前,慌忙作揖道:下官京兆知府任谅参见太子。 晁勇抢先一步,扶住任谅,笑道:任公大名,如雷贯耳。小子怎敢受任公大礼。 任谅看太子这般言行,也摸不准太子脾性了,摇头道:下官不过用心做事,也没有什么大功绩。太子谬赞了。 晁勇笑道:任公说的好,就是要用心做事。做事要能对得起自己良心,这些年蔡京童贯弄权,顺者昌逆者亡。无人敢言他们之事。只有任公仗义执言,可见任公真的是用心做事。宋朝官员,我只欣赏两人。便是任公和李纲,可惜李纲愚忠。若不是怕李纲引得忠贞之士都效仿他为宋朝殉葬,我也不会把他打为jianian臣。 任谅听得晁勇这般说,才知道太子心意。每个朝代灭亡都不乏殉葬官员,独有宋朝灭亡无人殉葬,不能不说太子这一招高明,只是可惜了李纲。 唐朝灭亡二百多年,中间经历五代战火,京兆府已经没了唐朝京城的影子。 到了宋朝,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都转移到东边,京兆府更多的是做为西北地区军事重镇,虽称京兆府,但长官只称知永兴军事,军事因素远重于经济因素。 直到宣和二年,赵佶才下诏永兴军守臣等衔不用军额,称京兆府。 任谅是第一个北宋的京兆知府,也是北宋的最后一个京兆知府。 虽然是军事重镇,但是京兆府的商业也很发达,不怕死的商人们来往中原西夏吐蕃回鹘黑汗等国,运进来的多是牲畜草药玉石之类的,运出去的则以瓷器丝绸布匹为主。 宋朝没了坊市的限制,到处都可见商铺,摊贩,京兆府的番人也比东京要多了许多。 任谅虽然没有召集城中所有官员出迎,但是他也晓得轻重,城门到府衙的街道都派了士兵把守,以防人冲撞太子,甚至刺杀太子。 不过任谅也没有全城戒严,那样太过sao扰百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