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九章 李处温父子 (第2/3页)
温摇头道:他是聪明人,其中利害不用多说。好了,你下去休息吧。 是,父亲忙碌了一晚上,也早些休息吧。 李处温点点头,又道:宫中有人来传为父时。你就说为父劳累过度病倒了,不能进宫。再让你叔父把他能指挥的兵马都调来,就说为父奉了密旨,防止发生变故。 李奭疑惑道:所有人都知道皇上晕倒后就没醒,恐怕没有人相信父亲有密旨。 李处温笑道:天锡皇帝大病时,便害怕突然离世,密授我为番汉马步军都元帅,执掌所有兵马。密旨就是那时给我的,我有天锡皇帝手札,谁敢怀疑。 李奭闻言。不由大喜,笑道:父亲既然有此手札,又何怕萧干,他若敢对父亲不敬,夺了他兵权就是。 李处温摇头道:无论是契丹人还是奚人都不会让汉人做都元帅的,天锡皇帝当初肯让我做都元帅,也就是知道我无法服众,才肯给我这道密札。他绝不会把密札给了有可能统领所有兵马的萧干耶律大石。不过萧氏可能知道这个密札,她恨我入骨。恐怕会派人来索要这道密札。你让你叔父带人守卫府邸,对外就说,直到秦王登基前,我不奉任何诏命。 秦王还远在夹山。等到秦王来了南京道,或许李处温早已逃到大梁去了。 李奭点头道:好,我这就去办。 萧干刚刚回府,就听到李处能调动了一支兵马守卫太尉府。忙派人调集兵马防备,同时派人询问李处温何故调动兵马。他执掌城中最多的兵马,却是见不得有人在城里乱来。 两人连续调动兵马。加上耶律淳驾崩的消息,顿时让城中人心惶惶。 听得李处温有天锡皇帝密札统管所有兵马,也是大为疑惑,当即又往皇宫而来,半路正碰到耶律大石和几个契丹宗室往皇宫而来。 耶律大石拱手道:萧大王和李太尉一起调动兵马,莫非有什么变故 萧干摇头道:李处温先调动的兵马,本王为防意外,才调了兵马进城。我派人询问过了,李处温自称奉了天锡皇帝密札,统率番汉马步军。他调集兵马是为了防止城中变乱,只有秦王来了,他才奉诏。 一个契丹宗室马上叫道:不可能,天锡皇帝怎么会让他一个汉人统率所有兵马。 萧干也点头道:今年大梁不断往河北调兵,一定是想趁机夺取南京道,难保汉人不生异心,所以我才要进宫拜见萧太后,兵权一定不能让汉人掌握。 耶律大石也点头道:南京道的文官本就都是汉人,要是再让他们掌握了兵权,我大辽的天下也就变了。 两人达成共识,便快马加鞭往宫中而来。 萧太后还在悲伤丈夫的离去,听得萧干和耶律大石联袂而来,忙让人请他们进来。 二人说明来意,萧太后想了想,点头道:天锡皇帝确实曾有此密札。 萧干其实也并不怀疑李处温伪造密札,天锡皇帝病倒后,萧氏就一直在身边照顾,李处温不可能瞒过所有人获得密札。虽然知道李处温密札是真的,但萧干还是不愿让一个汉人骑在头上。 李处温从没带过兵,又是一个汉人,让他做番汉马步军都元帅,只恐下面部族将士们不肯,闹出乱子来。 自从南京道契丹精兵北上被金兵打残,萧干麾下的奚部一家独大后,萧干跋扈的性子就暴露了。也不解释,直接便用兵威胁。 萧氏看萧干这般说话,面色也沉下来。 若不是他和李处温咄咄逼人,她的丈夫耶律淳也不会死。现在耶律淳尸骨未寒,他就又来逼宫,当真是欺人太甚。 耶律大石怕两人闹僵,连忙道:大梁一统中原,又往河北调了许多精兵,难保不会对我们用兵。若是让汉人统率所有兵马,大梁兵马一旦压境,如何能指望他们拼死抵抗。因此还请太后收回成命。 萧氏虽然是奚人,但也是辽国太后,如果萧氏和萧干闹僵,耶律大石等宗室也只能站在萧太后一边。到时就是契丹人和奚人的对立,大辽已经是日薄西山,如果皇族和后族再对立,那大辽便再无翻身之日了,这是耶律大石不愿看到的。 萧氏也冷静下来。她恨不得把这些逼死她丈夫的人都杀死,但是她也知道不可能实现。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其中一部分人的力量,先铲除一些人。她最恨的无疑是李处温和萧干,萧干手握重兵,她无法下手,只能打李处温的主意。现在萧干和耶律大石又对李处温不满,她正好借力打力,先铲除一人。 天锡皇帝下了诏书,我怎么能收回 耶律大石道:太后执掌军国大事,自然可以重新任命所有人。太后只要下一道懿旨。让李处温交出密札,同时免去他的都元帅之职就可以了。 萧干点头道:大石林牙说的是,只要太后给我一道懿旨,我带人去让李处温交出密札来。 萧氏也知道她的懿旨只有武力撑腰才能实现,否则她一定连几百道懿旨,把所有逼宫的百官都免了。 既然萧大王和大石林牙都这么说,想必不会有错,我这就下一道懿旨。 萧氏让人拟了一道懿旨,盖了她的印玺。交给萧干,道:有劳萧大王了。 萧干接过懿旨,抱拳道:不敢,本王这就去追回密札。 说完。就转身出殿而去。 萧氏看只剩几个契丹宗室,再也忍不住,指着殿门道:你们看这厮,太也无礼了。 耶律大石劝道:太后且忍一忍。现在我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