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秦! (第3/7页)
崇拜的对象多是自然界的神奇事物。在人类看来,鸟类是非常神奇的,它们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而人类却要被地球引力舒服在地面上。飞翔与长风不老和预测未来并列为人类的三大梦想。考虑到鸟的颜色,秦人所谓的玄鸟必是大雁无疑。从大雁身上,秦人还获得了他们的姓。在文字体系还不成熟的年代,燕与赢是同一个意思,读音相近,赢姓便是燕姓。 请注意,这个时候,地球上还没有我们现在所说的秦人,有的只是秦人的母体“赢人”。“赢人”是个大概念,秦人是个小概念。“秦人”是后来无数“赢人”中的一支。因此准确地将,我们现在谈到的对象不是秦人,而是秦人的母体“赢人”。不过为了方便理解起见,还是称其为秦人。 后来,这种大概念和小概念可以很方便地用姓氏来表示。我们今天已经没有姓和氏的区别。姓就是氏,氏就是姓,反正就是名字前面的那个字,来源于家族,后世不得改动。 但在先秦时期,姓和氏却各有所指,比如赢是姓,秦是氏。姓和图腾崇拜有关,一个部落的人会共用一个与共有图腾有关的姓,以区别于别的部落。而“氏”是从“姓”中分化出来的,标志着一群有共同追求和共同感情的人开始自立门户。氏的建立有很多途径,这个容后再表。 尧舜禹时期,秦人生活在华夏文明区域的东方。虽然有了姓,但长期以来只是一只小小鸟。真正要让“赢”获得官方认可,还需一个人的努力。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女修的孙子,大业的儿子——大费。大费还有一个知名度较高的名字——伯益。他是大业与炎黄子孙少典氏女子女华结合的后代。 正是由于伯益的毕生努力,赢姓才获得官方的认可,当时的官方便是以尧、舜、禹为领导核心的华夏正宗。而且,这个伯益差一点就接任禹成为第四代领导核心。 故事需从头讲起。在尧主事的时候,黄河泛滥,民不聊生,水患对炎黄子孙的生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治水成了当时的头等大事。一开始,尧任用大禹的父亲鲧治水。鲧采用封堵法治了九年也没有成效,尧对此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结果鲧被处死。 到了舜时代,舜力排众议,继续任命鲧的儿子禹为治水总指挥。舜子承父业,踏上了治水的征程。这回舜吸取父亲的教训,采用的是引导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经过十三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大禹终于将洪水制伏,华夏大地又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大禹的成功留下了一系列美好的励志故事,比如,三次过家门而不入(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小腿磨得没毛,大腿累得无rou(腓无胈,胫无毛);洗个头都要握着头发接三次客人,吃顿饭都要起三次处理事情(一沐三握发,一食三起),等等。 大禹的成功固然与聪明和勤奋有很大关系,但也离不开属下的鼎力支持。大禹有两个重量级的手下,一个是周朝王族的祖先后稷,另一个是秦人的祖先伯益。这两位爷堪称大禹的左膀右臂,哼哈二将,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料大禹也难成大业。 伯益之所以能被大禹看上,并招致麾下,是由于他的才干和知识。最初的秦人是中国的德鲁伊,他们是大自然的朋友,对山川沼泽,鱼虫鸟兽有的特殊的洞察力。作为秦人的领袖,伯益理所当然地熟悉山东地区的所有地形,哪里有沟、哪里有坎、哪里有适合取土方的山,哪里有适合做水道的川,他都了然于心,而这些知识对大禹来说是无价之宝。大禹有的只是一套方法,而方法的真正生效离不开伯益提供的一手资料。 大禹因治水成功建立了不世功勋。舜要重赏大禹,大禹很谦虚地说道:“治水非一人之力,伯益出力也不少。”于是舜便要重赏伯益。 伯夷这次赚大发了,他的奖赏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分地。费地(今山东费县)成了伯益的封地。正是由于地名的原因,伯益也叫“大费”。 第二部分,赐标志。“皂游”成了伯益的专有标志,“皂游”即旌旗上黑色的飘带。这意味着秦人有了自己的专有标志,那种感觉就像纳粹党有了“卐”字旗一样。千年之后,由黑色飘带演化来的黑色大旗将席卷天下,成为恐怖和力量的象征。 第三部分,招亲。为了笼络人才,舜大下血本,将唯一的女儿小玉嫁与伯益为妻。 第四部分,赐姓。“赢”正式了成为伯益一族的姓。从此伯益再也不是蜗居在东方的小小鸟,成为了一个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大部落。 最后,舜还由衷地说了一句祝福的话:你的子孙将来会繁荣昌盛的。借舜吉言,赢姓子孙后来果然大放光彩,不少分支建国裂土,成一方诸侯,其中最威猛的还属秦氏后裔,当然那是后话。 伯益的故事还没有完。与伯益相比,大禹得到的奖赏要更大,不久之后他就依照当时的禅让制度接了舜的班,成了天下的主人。作为当初的战友,伯益也得到了他喜欢的官职,当时称“虞官”,负责山川原野和湖泽的管理,相当于现在的国土资源部部长。 在虞官的岗位上,伯益爱岗敬业,发挥专业优势做出了许多贡献。人们在伯益的教导下学会了开荒种地和建造房屋,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后来禹也老死在工作岗位上,照规矩,应该有个禅让。临死之前,大禹首先想到的是当年的战友伯益同志。可是禹的亲儿子夏启不满意,他对父亲的位置早就垂涎三尺,很为父亲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将要拱手送人感到可惜。可是流传许久的禅让习俗又搁在那里,阳取不通,只能阴谋夺权。 夏启不但有贼心,而且有贼胆,给他贼胆的是他的势力。禹临死时忽略的一个问题:准备将位置禅让给伯益,却允许夏启长期任高层领导。这种权力配置注定无法长期稳定。 禹忽略的这个问题在他死后马上产出了恶果。夏启招揽势力阴谋夺权,不想事情败落,被拘禁。事情本就要完,可是启竟然出人意料地越狱成功,启的爪牙士气大振,向伯益发起围攻。伯益不敌,仓皇逃跑。夏启趁势坐了天下,完成了名字所昭示的使命,启动了夏朝。 伯益到底没有逃脱,被夏启抓住。本着********的原则,夏启很负责地将伯益杀死。 失去了伟大领袖的秦人,运势从高山直跌低谷。伯益留下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大廉,是鸟俗氏的头领,小儿子叫若木,费氏的首领。有夏一代,秦人无声无息的存在,除了繁衍子孙之外,别无他事。 赢姓的后代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分化出许多分支来,居住地点也更加分散,有的在中原,有的跑到了边疆之外。 秦人要等到另一个时代的来临才能重现辉煌,现在要做的是慢慢地熬。 时间不会太长,只有470年多点。 3.商朝显宦 提要:夏桀昏虐——商汤灭夏——费昌立功——商朝显宦——孟戏和中衍——中潏 夏朝统治时期,秦人作为被统治者一直被踩在脚下,日子过得很辛苦。这种情况近五百年内没有变化。 五百年没有变化,不等于以后不会变化。五百年没有变化,也不等于以后就一定会发生变化。变与不变全在于一个机会。 一般来说,从奴隶到将军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在稳定时期追随现有的主子,另一条是在洗盘时期追随新的主子。很显然,秦人没有走上第一条路,留给秦人的只有第二条路。 夏朝的末代君主桀开创了我国无道昏君的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