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秦! (第7/7页)
为成的外公,申候有义务将其扶正。带着这个目的,申候对周孝王说:“我们申人的祖先是来自郦山的女人,与秦人通婚,生了中潏。中潏由于亲戚关系才归附于周,承担起保卫西陲的责任,西陲因此而和睦。现在我又将女儿嫁给了大骆,生下嫡子成。历史的经验表明,西陲的安宁有赖于申人与秦人的稳固联盟。您身居君位,对此不得不察。” 不难发现,申候篡改了历史,当初的中潏防守的并不是周人的西陲,而是商人的西陲;并不是周人的盟友,而是商人的盟友。不过,申候后面的话却是真的,作为女儿出口大国,谁知道他们将多少女儿嫁个了周围的部落。惹恼了申候,就意味着周朝要得罪一大批戎狄部落。这样的风险,周孝王无论如何也不想承担。 考虑再三之后,周孝王做了一个折中的决定,一方面将成任命为犬丘秦人的接班人,另一方面又将汧渭之地封了个非子,并将汧渭之地命名为秦。养马族秦人也以地为氏,号为赢秦,真正的秦人诞生了。 此时的秦还不是周朝的正规编制,只是个周王朝直属地区内的一个附庸。按照当时的标准,“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候皆方百里,伯七十里,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附庸不但地方小,政治权利也少得可怜,诸侯国之间外事活动,它一概无资格参加,只能对宗主国效忠,即便如此,连正式朝拜的资格都没有,很有点私生子的味道。 秦人虽然不多,秦地虽然狭小,但毕竟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也有了正式的名分。夏商周三朝,秦人不是配角,就是群众演员,他们的命运受男一号的影响很大。****之交,秦人变换阵营取得成功,商周之交,秦人因不识时务遭受噩运,而接下来的两周之交,秦人走上了另一条崛起路线,叫做扶危救难。 历史的天空还很广阔,足够秦人去折腾。 6.第一滴血 非子被封为附庸之后,秦人在周朝的翅膀下,干着养马的营生,平平安安的传接了三代,到了秦仲这里。 三代的时间,对秦人而言,是一段平淡无奇的岁月,但对他们的宗主周人而言,却是一段艰苦的考验。像任何一个王朝一样,周朝在经历过前期的上升,中期的繁荣之后,从周夷王开始,无可挽回地走上了下坡道。 其实在夷王之前,周朝已经显示出一丝衰败的征兆,由王位继承的混乱无序可见一斑。周共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懿王即位,周懿王死后,即位的却是共王的弟弟,周懿王的叔叔,也就是封非子为附庸的周孝王。周孝王死后,即位的是懿王的太子周夷王。王位继承的混乱,必然伴随着激烈的宫廷斗争和外部势力的乘虚而入。周夷王的即位就是诸侯干涉的结果,这给周朝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先例。 周朝实行分封建制,全国按分成了许多等级不同的诸侯国。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大范围的周朝,是周天子领导下的所有诸侯国及其附庸的联合政权;二是小范围的周国,是指周天子直接管辖的诸侯国,管辖区域包括宗周镐京和成周洛阳附近的土地。当然,原先的周国是诸侯国中面积最大,实力最雄厚的一个。周的结构类似于俾斯麦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周朝相当于整个帝国,周国相当于普鲁士联邦。 不同等级的诸侯国,政治权利也不相同,周礼上有严格的规定,体现在国际事务中的方方面面。周天子对诸侯内部君主废立有名义上的干涉权,而诸侯对周天子的废立却没有发言权。 诸侯国将周夷王扶上王位的做法其实是僭越,按照周礼是应承受处罚的,但周夷王却无法实施,因为他本人就是僭越的获益者。谁会为难自己呢?于是只好默认。默认的结果是,当周夷王见到那些扶立他的诸侯时,再也无法像他的前任那样,耀武扬威、颐指气使。 都是底气不足惹的祸! 在共、懿、孝、夷混乱之治的时期,由于争位的需要,朝廷散发了大量的赏赐,册封了大量官员,造成的结果是,国库空虚,行政效率低下,王朝威信扫地。 随着国力的逐渐下滑,西北方向上的戎狄也更加不安分起来。他们本不是一个整体,但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周朝的边防被这些戎狄部落冲击得七零八落。周夷王组织过一些反击,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总体来说耗时费力收效小。以周朝笨重的车兵正规军对抗灵活的戎狄骑士,结果如何,用脚趾头头能想明白。 这么打下去,总归不是个办法,周夷王想到了新的解决方案———以戎治戎。具体做法就是在京畿附近培植对周朝有好感的戎狄部落,或准戎狄部落,以达到保卫京畿的目的。正是由于周朝长期推行这一边防政策,秦人才得意实现从附庸到大夫再到诸侯三级跳。 这一政策在实行初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比如克氏部族在周朝扶持下,成长为当地的强族,为保障周朝西部安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后来的秦人也扮演了克氏曾经的角色。但事情发展到最后,有些强族坐大之后,开始不听使唤,反而威胁起周朝来了。这倒是始料未及的。 周厉王接手的就是这么一个烂摊子,尤其是财政状况,简直要到了崩溃的边缘。周厉王即位之后,也想做点对得起列祖列宗,有利于社稷和人民的事情,只是由于心态过于急躁,处置有失分寸,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塑造成丑恶的历史脸谱了。以至于现在人们还只记得他的愚蠢和残暴,而忘记了他当初的良苦用心。 周厉王在历史上的形象,可以简单地用两个字来形容,一是昏,二是暴。提到周厉王,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两个成语,一是“道路以目”,二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面对仓中无米,手中无钱的困境,厉王心中很发慌。精明伶俐的荣夷公给出了解决方案——专利。无论古代专利,还是现代专利,基本思想都是一样的,就是将好处独占,不让别人分享。 荣夷公提出的专利,是要将全国的山川、森林、牧场、矿产等除土地之外的资源收到周天子的直接控制之下。从理论上将,周厉王有充分的依据这么做,因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事实并非如此。长期以来,这些资源在周王、大臣和平民之间心照不宣地共享着,已成心理定势。周厉王若想吃独食,必然会受到其他利益相关势力的一致反对。 保守派大臣芮良夫直面向周厉王提出了他的反对,提醒周厉王尊重传统,并深入阐述了原先的分配方案如何保障了上下级关系的和谐。 周厉王不为所动,强力推行,结果一如芮良夫所料,遭来了举国上下的反对。王公大臣,黎明百姓纷纷通过合法途径向厉王表达不满。厉王勃然大怒,将议论朝政列为非法,并派专人明里暗里进行监督,一旦发现,格杀勿论,许多人因此丢掉了性命。国内的空气空前紧张,老百姓在大街上见了面只能靠使眼色来传达意思。厉王终于实现了耳根子清净,却忘了不满会爆炸。 德高望重,政治经验丰富的召公见厉王搞得实在太不像话,当面对他进行了一番哼哼教诲,着重阐述了传统政治中民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性。可是周厉王已经鬼迷心窍,哪里还能听得进去召公的老生常谈,依旧大力钳制舆论。 三年后,民众的忍耐达到了极限,一场声势浩大的倒王运动势终于爆发了。愤怒的国都民众拿起武器,冲入王宫,将周厉王的统治砸了个稀巴烂。周厉王慌忙逃出国都,在边境的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猫了起来。这个事件史称“国人暴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