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工_第一一二回 制造火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一二回 制造火器 (第3/3页)

能够发挥的作用很少,”李彦对徐光启说道,他想将那些华而不实的火器删减,从而集中力量研究制造战场上最有效的火器。目前看来。也只有徐光启能够给他支持。

    “而且,火器的种类多了。一则训练的难度更高;二则配合起来也不容易,效果也不好;三则辎重运输也更简单,都用一样的火药与弹丸。”

    “此话甚是有礼,”徐光启吃力地点了点头,因为身体不堪重负,老人已经上疏请求病休:“军器局久有积弊,你放心大胆去做,除积弊、立成规、酌旧法、创新意,但要使火器精良,膛直、柄长,照门、照星丝毫不差,火门、机轨、药囊样样便利。”

    “大人所言甚是,”徐光启这句话前面地部分都是基本的要求,最后一句话却激发了李彦的灵感。

    火门、机轨、药囊样样便利,前面两样没有什么特别,药囊也就是发药罐,从火药罐中量取,然后倒入枪膛,再压实,如果事先将发药罐都包装好,装药的速度会不会快一些呢?李彦觉得可以试一试。

    各种火器试验的结果,虽然每种火器都有各自的用途,但就李彦来看,真正有用,并且代表了未来发展趋势的,也就是火绳枪,至于火箭、快枪之类的,虽然有用,无论威力还是射程都比不上噜密铳、鸟铳等火绳枪。

    这个结果和李彦想的差不多,不过火绳枪地制作要比火箭之类的更加复杂。

    此外,火绳枪的种类也不少,譬如鸟铳、噜密铳、掣电铳、鹰扬铳、三长铳等,这些铳在明军中都有使用,各有优点,李彦则像在这个火铳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全新的长铳,以代替这些五花八门的火铳。

    这些火铳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种就是单管长铳,如鸟铳、噜密铳都是;一种子母管长铳,也就是带子铳的,如掣电铳;还有一种多管长铳,如双管铳、三管铳;还有短管铳。

    虽然辽东需要大量的火器,李彦还是抽调出一部分熟练工匠,开始新铳的研究与定型:“这种新铳,基本是以单管长铳为主。你们地任务,就是试验不同长短、口径、厚薄地铳管,发射铅弹的效果,然后记录下来,这会是新式火铳定型地主要依据。”

    李彦想将精作坊地制造方式先引进到火铳的研究与制造中,除了单管长铳、双管铳、手铳。以及子母铳,在当前的条件下,似乎都有发展的必要。

    子母铳可以将子铳事先装好,使用时直接将子铳装到母铳中,然后射击,射击完成后,取下换另外一枚子铳,虽然对射程和准确度有些影响,却能使射击速度大为提高。

    通过对军器局火器的了解。李彦认识到明军的火器其实并不差,射程与威力都可以,虽然有炸膛。但是并不常见,李彦接受军器局以后,引入精作坊精密制造地方法,可以使得炸膛率进一步降低。

    至于火器的使用,从戚继光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三段式、四段式齐射,只不过在明军中很少这样做,腐化后的军队极度缺乏战术执行能力,这不是兵器革新能够改变的。

    “光有火器是不行的,关键还在于精兵。”李彦这时候才充分认识到徐光启所说的这句话。

    与兵器的改进相比,训练精兵更不容易,某种意义上来说,三段式的射击并不复杂,戚继光在中所说地步兵战阵则有些麻烦,仅是使用不同兵器的兵种就有好几个。

    从兵器的使用,以及练兵地角度来说,兵种的简单化似乎更容易见到效果,李彦在他的李营中就是这么做的。

    虽然担任了军器局大使。李彦还是以参赞的身份在徐光启手下领了一营兵进行cao练,这营兵在过去的几个月都是cao练长枪,已经非常熟练。

    现在,他们又抄起了噜密铳,开始训练火枪,因为李彦在军器局,所以李营的训练根本不用担心弹药。

    当然,这也不是说他们就可以随便浪费,起初的训练还是不装弹药的队列训练。拿着空枪模拟三段式射击。或更多排数地轮射,等队列转换熟练了。才会进行实弹射击。队列轮射并不复杂,不过意噜密铳的装填速度,三排轮射并不能保证无间断的火力覆盖,一般要四排到五排才能做到,当然,如果使用子母铳的话,那么三排轮射就可以保证火力的延续性。

    李营使用火铳手与长枪兵的配对,只有两种不同的兵种,火铳手在完成射击以后,再有长枪兵上前,火铳手远射,长枪兵近拒,而退后的火铳手可以用佩刀或者噜密铳铳把上的钢刃参加近战,为长枪兵提供保护。

    理论上来说,这是一个远近皆宜,很有战斗力地战阵,比较明显的缺憾可能就是防御能力弱了些,不过这也可以解决,火铳手与长枪兵都可以带盾牌,拿起盾牌就可以防御,放下盾牌就可以进攻,不过这对于军队携带装备的能力是个较大考验。

    李彦将自己练兵和制造火器的心得整理后以奏疏的形式递给朝廷,希望能引起重视,不过并没有得到回复。

    他只好又在开辟专栏,以理论分析的形式,来探讨火器的战术使用,不断强调队列轮番齐射,以及长枪兵与火枪手配合作战的问题。

    这期间,徐光启也上奏支持李彦队列轮番齐射的重要性,请求朝廷发文促使前线地军队就此进行严格地训练,得到泰昌皇帝的同意并发文,至于能起到怎样地作用,就不是李彦能预料的了。

    至于火器的精简,以及简化战术配合,就连徐光启也没有公开表示支持,毕竟只使用长枪与鸟铳,似乎有些过于单薄了。

    虽然朝廷并不支持,李彦终于还是迎来一个支持者,那就是曾经有过一面之缘,发奋要撰写的茅元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