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云飞扬_第六节 陈仓之战(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节 陈仓之战(中) (第5/5页)

    这番话说得董卓、皇甫嵩二人都十分高兴,皇甫嵩突然问道:“你祖籍何处,竟然对羌胡了解的如此清楚,认识地如此深刻!”

    “禀报将军,小人祖籍右扶风槐里,小人能对羌胡有一点认识,那全托我义兄宋建之福!”

    “宋建?宋建?”

    “我兄长本是前护羌校尉段颎将军亲兵营的军侯,曾经追随段将军与羌胡作战十几年,熟知羌胡之情。小人有幸随侍在侧,得闻一二,不过在二位大人面前那是班门弄斧了!”

    “先叔父与段将军、张将军曾经并称“凉州三明”,都是我大汉威震一时的名将,我年少时曾经有幸跟随先叔父拜谒过段将军,瞻仰过他的丰采,并与令兄有数面之缘,也算是故人了!令兄现在槐里居住嘛?我记得他也是凉州人那?”

    “兄长现在太华山居住,我是在太华山遇难蒙兄长相救才有幸相识的。”

    “可惜了宋兄,有空定去看看他。说起来你我也算有缘,你可愿意到我身边作个侍卫,以承续令兄故事,也让我可稍尽故人之情?”

    军事大计一定,皇甫嵩不由得心情大敞,对杨飞说话也客气热情了三分,不过这对杨飞可不好回答,毕竟是身在董军的人,虽然说皇甫嵩是名义上的统帅。所以他不由的把眼睛转向董卓,董卓这时被那通马屁拍的心情极佳,也不愿意为一个小兵卒子而与皇甫嵩发生龌龊,便说道:“既然皇甫将军看重,你就好生追随皇甫将军,不要坠了我军的威名!”

    “是!小人谨记将军教诲!”

    ※※※

    可怜那!在军营里混了快两年了,还是身无长物,一搬家简简单单的,就几件衣服,一床被子,一套札甲,阿昌给我的铁兜鍪还在那天的争斗中弄丢了。难为兄弟们还过来帮忙,不过稍一收拾也就完事了,唯一比以前多的就是那匹骑回来的马了,经过阿昌他们的洗刷,这几天也算恢复了本来面目,是一匹灰白相间的乌驳马,按高见的说法是“一般一般“,算不得什么好马,不过也没什么好挑剔的,聊胜于无吧!

    弓弩队的十几个关系好的兄弟将我送到大营门口挥手告别,阿昌几个则一直向北送过浮桥。他们作为亲兵经常过来,对于皇甫嵩大营比我清楚,一行四人来到皇甫将军的亲兵营,向安副统领报道后,安排住下,分配做传令兵,手下也算管了五个鸟人,东西和马交给他们收拾后,我又一直把几位兄弟送回浮桥,看着他们策马而去的身影,真是万分舍不得,两营之间虽仅相隔一条渭河,毕竟是两只不同的军队了,对于董卓没有什么好感,但“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董卓就是再混帐,董军里毕竟有许多我熟悉的兄弟和好友,而我在那里也待了一年多。看着河对岸在大风呼啸中刮的旗帜乱飞的董军大营,长叹一口气回头进营。这外面也忒冷一些!

    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人生地不熟,刚开始确实很不适应,好在皇甫嵩因为感念我帮他敲定了军事大计,对我颇为照顾,上面的想法就直接通过下面人的态度反应了出来,顶头上司骆校尉对我也没多安排什么任务,得以能安心养伤,而且身为左将军身边的亲兵,生活待遇各方面都比以前有所改善,至少装备上好多了,发了一身统一的黑色皮甲胄和绛红色军装,以及一把长三尺的环首刀和腰牌。不论怎么说,传令兵出去那是代表主将的形象,是面子工程,不能搞得衣甲不整,惹人笑话。

    养伤期间皇甫嵩将军还过来看了我一次,虽然没待多长时间,其实我们这个脏乱的军帐他能待这么长时间已经很了不起了。不仅让我受宠若惊,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我在亲兵营的地位,皇甫嵩将军走后几天,亲兵营的各级军官,上自统领卢校尉,下自同级的什长伍长,基本都过来了,这就是现实的世界,人就是这么势利,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生生死死,我对这些东西已经看透了,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都有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地位的权利,都有趋利避害的自由,所以当你得势时,别人趋附你,你不必高兴和感激;当你失势时别人离开你,你也不必失望和怨恨。

    休息了十几天,也就是到十二月二十五日的时候,伤势基本控制住了,虽然线还没有拆,脑袋上还是包着布,但行动已经没有问题了,我就向骆校尉和安统领请求开始执勤。人嘛,要知道好歹,虽然皇甫将军眷顾,自己又有伤,但再这么躺下去可就不好了。

    传令兵是亲兵里面的一种,具体职责就是侍卫和传令,轮番在主将身边值勤,听从主将的命令去给其下属传送指示或者递送文书,在战场上重要性就更大了,主将指挥整个军队除了依靠旗鼓官使用旗鼓金角进行指挥外,就要依靠传令兵了,因为旗鼓金角的指挥方便用在列阵和部队集中的时候,一旦混战开始,就只能用传令兵传达命令,而且一些具体的计策和详细的指示通过金角旗鼓也是表达不清楚的,也必须通过传令兵。

    所以重要的将官一般都会在自己的亲兵队里专门挑选一些人担任传令兵之职,对传令兵的要求主要是:记性好、脑袋瓜聪明,嗓门大,当然骑术好、武艺好也是必要的。

    在皇甫将军身边待了一段时间,感到确实受益匪浅,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大汉那么多名将都是出自羽林郎和虎贲,这确实不是偶然的,原因我觉得和主将身边的亲兵一样:首先,能让主将选到身边做亲兵的人一般都有过人之处,或者武艺出众或者计谋超群。其次呢,这些人在主将身边,那是主将的心腹亲信,要提拔主将肯定也优先提拔重用他们;最后,我觉得作为亲兵,经常要奉主将之命去同级或者下属的各营去传达号令、递送文书,久而久之就与各级将官熟悉了,而这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

    在皇甫将军身边耳濡目染、切身体会,确实跟皇甫嵩将军学到不少东西,皇甫将军作为大汉当前首屈一指的名将,在讨平黄巾叛乱各将中,功勋最为卓著,名声最为响亮,不论是用兵还是用人都有过人之处,这光从他敢让一个董军中刚立下战功的小伙子谈对敌看法而借此扭转不利局面就可见一斑,这份眼光和胆识那可了不起的很!

    皇甫将军治军与董卓不同,节度严明、法度森严,弄得我都难得出去和李应他们鬼混了,也算是一点不足了。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