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云飞扬_第三十五节 血战漆水(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五节 血战漆水(二) (第3/3页)

么意思。

    “你们看这怎么回事?”

    “嘿嘿!据下走所见,此必是李傕送于将军的金银财帛!”

    “哦,是吗?他这三更半夜作贼一样送我这些东西干吗?”

    “还不是为了出战嘛!据您所言,他肯定不光给你送了,而且还有郭汜和樊稠。没有您几位出力,他这个仗根本就没法打!”

    哦,这是李傕贿赂我来着!想到这里一阵心寒,我们的关系什么时候发展到这个地步了,完全成了一种利益交换的利害关系,这难道不是我自己主动促成的嘛?或者在这个乱世发展的必然走向吧。从这件事情上确实感觉李傕已经逐渐失去了对部将的控制,当然这里面他自己要负很大的责任,如果不是他总是把麾下将领和部队分了个三六九等区别对待,别人怎么会起异心呢?

    摇摇头,苦笑一下,不去想它了,就是不接这些金银也得出战,现在拿了更得出战,而且还得努力一点。

    “大家都看到了!赶紧想办法吧!”

    “将军,解铃还许系铃人。马腾起兵最初的原因就是为了一个什么前将军,您看能否说服李将军把这个职务给他算了!”听了原绩的话我暗自皱眉。

    “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啊?如果刚开始答应还好,现在人家都起兵了,那会因为这个小小的要求而满足啊,再说了就是马腾要答应,韩遂还不答应呢,他带了几万人千里迢迢从凉州赶过来可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而且听闻益州牧刘焉和汉中的督义司马张鲁都好像参与其中了。

    据我看,这是早有预谋的,他们那里是想要什么名位,根本就是想进攻长安,控制朝廷,号令天下。他们只要控制了天子和朝廷,别说前将军,就是相国还不是由着他当,董卓以前可不就是这么干的嘛。”

    “而且你们可能不知道,在陈仓之战中,咱们的阿见射杀了马腾的儿子马休,他如何肯善罢甘休啊!”

    “将军说得是,但这些人只是利害的仓促组合,用利益一样可以使他们分开,现在封马腾为前将军,韩遂为凉州牧,虽然不能使得他们退兵,但至少可以离间马韩和益州军的关系,只要马、韩不用心作战,对付个跨山越水而来的刘焉部队,还不是轻而易举。”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那我们放着马腾、韩遂六万大军在三辅,岂不是与虎为邻,时刻都有危险啊?”张既沉思了一下,抓住了原绩的漏洞,“‘一日纵敌,数世之患。’放了马腾、韩遂回去凉州,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又会卷土重来,还不如详细计划一战歼灭的好。”

    “德容此言差矣,岂不闻齐王信所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嘛?李将军为何赘夜给将军送来十车金银,而他以前根本就没有给过我们一粒米,一尺布啊!还不是因为大敌压境,需要将军和****出力了,才会不惜血本的来收买。如果我们把马腾、韩遂剿灭光了,我看我们****也很快就追随他们而去的。”

    “子茂的意思是借敌自重吧?”一直不发一言的宋大哥也幽幽吐出了一句话,我一看当然知道他是想起了在狱中自杀的段颎将军。说实在,汉家对于立功将士确实忒刻薄了些,不说李奇的祖先李广、李陵这些人,就说段颎,为了镇压羌胡叛乱,衣不解带在凉州厮杀了十几年,就为了一个阿附中常侍就下狱诛杀,试想连你一个皇帝都信任依赖这些阉人,别人那敢不巴结他们。再说据我的了解,李傕比这些汉朝皇帝似乎也好不到那里去,原绩的话可不是没有道理的。

    想了想,我轻轻点点头。

    附:关于军队的阵形

    一般说来,军队的阵形就两种:纵队和横队,纵队用于行军,横队用于作战,军队产生了几千年,到现在了,陆军部队的基本队形仍然是这两种而已。

    当然历史上产生了许多有名的阵形,比如马其顿方阵,鸳鸯阵、六花阵等,以及诸如什么雁行阵、锥形阵,或者如《六韬》上提到的风云阵等等。

    但我们应该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我们古代的学术,这里面包括军事学术,本身并不科学和严谨,对于同样一个事物使用不同的术语,或者用一个术语来表示许多的概念,比如“兵”,比如“道”,就是其中的典型。而“阵”也是一样,在古代兵法中,“阵”不仅指军队的作战或者行军队形,而且还包括了扎营的样式、作战的战术等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风云阵就是对付骑兵作战的一种战术方式。

    那么如何看待“阵”呢。金玉国研究员在这方面有比较精深的见解,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他的博士后论文《中国战术史》,对此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果用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来看阵形,它其实就是一种军事系统的组织形式而已,通过从环境出发来对军事因素进行组织使之发挥最佳效果,当然这是一种理论,或者说是追求的目标而已,绝大部分使用的阵形都难以达到最佳效果。

    那么决定阵形的具体因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因素:

    第一是兵器。恩格斯曾经说过:“技术决定战术!”古代的作战阵形也是一种战术组织样式。决定整个时代阵形变化最重要的因素是军事技术的发展,比如在冷兵器时代步兵作战,讲究密集阵形,但等枪炮等热兵器大规模使用后,这样的队形无异于送死。而从具体作战来说,装备刀矛的重装步兵应该适当集中一点,以便互相掩护,而骑兵的作战队形就应该疏散一些,以便动作。

    第二是地形。在古代作战中,具体如何派兵布阵,必须从具体的地形出发,孙子在地形篇中专门论述过这个问题。

    第三是军事思想和训练。同样的装备,但不同的军事思想会导致训练方式的方式,从而也会导致阵形的不同,比如车兵,在春秋战国车战盛行的时期,一般是车兵和步兵配合作战,车兵在前,步兵在后,一辆战车引导五十到八十名步兵作战。而战国后期的秦国就是不一样,它是将车兵拿出来组织,使车兵摆脱了步兵的束缚,而让它单独作战或者与骑兵配合作战。

    同样的关于步骑配合的问题,一般是将骑兵配置在步兵方阵的两翼,一则进行掩护,一则可以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性。但横扫天下的捻军则不是这样,它是采用两步夹一骑的作战方式。

    总而言之,阵形作为冷兵器战争最重要的战术内容,是决定古代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也是那些兵家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作战中能否进行有效的排兵布阵是一个将领军事才能的重要体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