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节 落日黄花 (第2/2页)
责了。” 王凌无声点点头,心中下定决心,回去后一定要严惩茂陵县长、县尉,以儆效尤。杨飞却顾及不到他的这些心思,自顾策马向前。 “仲廉伉俪的墓地是在前面吧?彦云!” 听了杨飞的问话,王凌不敢抬头,低头恭敬地说道: “正是!微臣与贾府君(京兆太守贾衢)奉命搜寻李公夫妇的骸骨,正是安葬在前方。” “你们在这里等我,我去祭奠一下仲廉!” 虽然杨飞的语气平淡如水,王凌三人却十分惧怕,一起下马,低头躬身朗声道: “臣等遵命!” 一直到杨飞下马走远,三人方才抬起头来,相互对视,脸上均有惶恐之色。相互散开,各自无语。 秋风萧瑟,不复往日春guang旖ni,但,虽然过去了六年,一切似乎都象是昨天发生过的一样。杨飞缓缓走在路上,强劲的北风把大氅扯成一面旗帜,风沙不断打在脸上,他却似乎没有感觉,梦游一般,凭着往日的感觉向前走。 “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xue,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 谁从穆公?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 临其xue,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 谁从穆公?子车鍼虎。 维此鍼虎,百夫之御。 临其xue,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杨飞轻轻吟诵着《黄鸟》,冥冥之中似有人指点,缓缓来到了在六年前射鸟的那棵树下。落日黄沙之下,旷野兀突突屹立着两座高大的坟茔,一个上面写着“汉故羽林中郎将李侯之墓”,另一个则写着“汉故尚书令士孙侯之女蓉墓”。 杨飞见了不禁默然,随即也体会了王凌的一片苦心和难处。王凌作为杨飞的亲信,自河东开始,一直追随左右,对于他和士孙蓉的纠葛,知之甚详。受命捡收两人遗骨埋葬,着实难以措手,这种事情又不能和别人商议,反复思考,方才决定这样做。按照习俗和礼节,夫妻是应当合葬的。
“你现在也是封侯拜将的朝廷重臣了,应该学习些《诗》《礼》才好,要不会让人耻笑的!” “谁说我不懂,我懂得一点的!” “哦,说来听听?” “这个,你听着啊!就以眼前的景色为喻!”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渭有游女,不可求思。 渭之广矣,不可泳思; 渭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渭之广矣,不可泳思; 河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渭之广矣,不可泳思; 河之永矣,不可方思。” “胡说什么啊!” “哎,你,不,少筠,这不怪我,这都是昨天晚上德容那个家伙教我的啊!” “傻瓜!” ????? 过去的回忆如同早潮一样,不可遏制地涌上心头,一切似乎都刚刚发生,待杨飞从回忆中回到现实,发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他扑倒在地,抱着士孙蓉的墓碑,痛哭失声,不能自己,泪水滚滚而下,打湿了衣襟。只是手用力捂着嘴巴,才没有大声嚎出来,只听见他哭声呜咽,如同鬼泣! 杨飞自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来到这个世界,迄于今,已经十五年了,这许多年经历过多少波折与坎坷。先后战羌胡、征长安、灭强豪、诛暴乱、服英雄,所历世事之纷纭杂乱,可谓尽矣至矣。他自己则由一个因情而自杀的少年成长为手握大权、虑事冷静的一时诸侯,完全适应了这个乱世。虽然他现在有妻妾四人,但是如果说前世今生,真正有一个人让他用心去爱过的话,唯有士孙蓉而已。那段虽然短暂,但却刻骨铭心的爱情,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哭泣良久,不知过了多少时辰,杨飞方才从悲痛之中恢复过来,他站起身来,缓缓拭去泪水,仔细整理了一下面容仪表,又回头认真看了一下两个坟茔,方才缓缓离去。 “什么人?” 杨飞向前没走多远,听见草丛之中有人,立即拔出佩剑“昆吾”大声喝道,不禁出了一身冷汗,刚才为情所困所迷,竟然没有发现这么近的地方有人窥伺,如果其人心怀不轨,刚才杨飞性命休矣。 他又喊了许多声,方才听见草木悉索,一个老者从杂草树木中蹒跚而出,而王凌三人听见杨飞的呼喝,也都飞马而来。 “老朽打柴,迷了道路,刚走到这里。冲撞莫怪!” 老人一见杨飞的装束气质,早都知道不是普通人,赶紧解释,杨飞认真端详了一下老者干枯的如同树皮一样的脸面,脸色转笑。 “原来如此,阿会,我们先回去了,你亲自送父老回老家,完事后自行赶回!” “是,主人!” 杨会躬身领命,杨飞对老者颔首一礼,翻身上马,用力一鞭,骏马飞驰而去,杨干随即飞马,赶紧跟上。王凌则同情地看了老者一眼,没有说什么,也上马追了过去。旷野之中,只剩下杨会和老者。 看见杨飞走远,杨会回头含笑道: “父老,这便上路吧!” 老人经历过多少风波,见惯了世事,神情十分惶恐,赶紧解释。 “我只是迷路经过这里,什么都没看见,什么都没听见!” 杨会也不多说,一刀挥下,登时把老者劈死当场,他还刀入鞘,对着横尸当场的老者道: “父老,不要怪我,要怪只怪你命不好,谁让你看见不该看见的事情呢!” 说完提着尸体上马,策马向来路小跑而去,与几个盗贼的尸体扔在一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