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五章 刻玺北方 (第1/2页)
第一百一十五章 刻玺北方 “孙策临终前将讨逆将军与会稽太守的印绶挂在了其弟孙权的脖子上,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两阵之前,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将孙权托付给张昭,不过孙策留下一句颇为耐人寻味的话给张昭: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孙策死后,张昭带着孙权前往军营,并且亲自扶孙权上马,巡视三军,孙权在短时之内暂时稳住了江东局势。” 庞统说完之后,自己也陷入了深思。 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以为是好事。 但是,一个未满二十岁的年轻人,能够这么短的时间里稳定江东六郡的大局,既没有政变,也没有不攻自破,这一份能力与魄力,孙权恐怕并不是一个能够小看的人。 “孙家的人啊,永远不知道他们留给了后人什么。” 郭嘉莫名一叹。 他也佩服孙策,因为江东的基业,是孙策一手打拼出来的。 跟孙坚有关系吗?有,利弊两面都有。 孙坚没有给孙策留下寸土之地,仅仅是几个旧将与数千兵马,这是孙策得益孙坚之处,而弊端呢,孙坚在江东结怨结仇,这些债,孙策还不完,孙权也还不完,历史上直到东吴灭亡才算正式烟消云散。 恰如孙坚到死都不知道他给孙策留下了什么,孙策到死也不知道他给张昭的一句话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仗打不赢,就向西归去,不用有顾虑,西归,归去哪里?自然就是许昌朝廷。 有了孙策这句遗言,也就不怪江东在危难之时,总有为数不少的投降派。 孙策死的时候,孙权才十八岁,孙策看不出孙权有打仗的才能,生怕在战争来袭之时,孙家在孙权带领下会有覆亡的危机,也许是出于这个考虑,他才给张昭嘱咐了这样一句话。 可是孙策错了,孙权打仗的才能不在冲锋陷阵之骁勇,而在运筹帷幄之智谋。 江东惊变,郭嘉算是心中早有准备。 “派人去江东吊唁伯符,另外再帮我带句话给孙仲谋,江东有难之时,我若能援手必义不容辞。” 论辈分,郭嘉是与孙坚平辈论交,算年纪,郭嘉也比孙权年长十年有余,从这两方面来看,郭嘉对孙权是长辈对小辈。 不过彼此的地位都是诸侯,在同一个层次上,又应该是平等而论。 庞统按照郭嘉的吩咐离去。 官渡之战的形势在这个月急转直下。 曹cao不断sao扰袁绍后方粮道,这让袁绍头疼不已,于是袁绍便派了大将淳于琼去迎粮,将粮草囤聚在乌巢镇。 这场战役对决的双方是袁绍与曹cao,可真正给胜负带来决定性变化的人,却是一个文人。 许攸家人犯事下狱,许攸说情遭拒,于是便叛离袁绍投往曹营,顺便将袁绍屯粮的地点透露给了曹cao。 曹cao大喜过望,亲率虎豹骑偷袭乌巢,乐进一马当先将淳于琼斩落马下。 乌巢大火冲天,数十万大军所需粮草被焚烧。 曹cao精锐尽出,夏侯渊,乐进,于禁,李典,曹仁,徐晃等等大将在曹cao手下都发挥出了难以估量的能力。 粮草被烧,却也不是一时能被烧尽。 袁绍得知此事后,帐前大将张颌请命率军去救乌巢。 可是袁绍却自以为曹cao偷袭乌巢,官渡大营必定疏于防范,于是派张颌与高览率军直袭官渡。 “主公!乌巢大火不灭,粮草殆尽,这数十万大军将不攻自破!曹cao用兵如神,他偷袭乌巢以快取胜,而他的大营,定有重兵把守!” 张颌面带焦急,苦口婆心地劝告袁绍。 但是袁绍却怒意盎然地反问道:“曹cao有重兵!难道你等就是酒囊饭袋吗?难道我麾下的将士都打不过曹cao的兵吗?” 张颌劝谏袁绍无果,只好硬着头皮与高览率军去攻打官渡。 久攻不下,张颌面对曹cao官渡大营重重壁垒与时刻戒备的守军仰天长叹:“庸主叫我如何辅佐啊!” 袁绍一如既往地在关键时刻犯了错误,乌巢起火,他若率军去援,至少能保全几分粮草,哪怕撤军,也有保障。 可不顾粮草被焚毁殆尽,铤而走险攻打官渡,不能说这样不行,而是这样的做法,后果,袁绍承担的起吗?官渡打不下来,粮草又全部焚毁的局面,不知袁绍想到了没有。 翻身下马,摘下头盔,张颌卸下兵器后向着曹cao的大营走去。 “隽乂!” 高览目瞪口呆,夏末的天空忽然有些阴沉,仿佛即将迎来一场暴雨。 张颌转身望向仍旧骑在马上的高览,淡淡道:“我意已决,兄不必劝我。百万雄师挥军南下,袁绍却能走到这个地步,如今他还罔顾将士们的性命,粮草乃军队命脉,他竟不管不顾,如此昏庸之主,我已然无心效劳,曹公若肯用我,我此生还有用武之地,若曹公杀我,那也是我命该如此。” 高览咬牙切齿犹豫半晌,突然也翻身下马,追上张颌,一同向着曹营而去。 粮草被烧,阵前两员大将投敌,袁绍的军队心理上陷入恐慌,摇摆不定,没有人知道还打不打仗了,也不知道下一顿有没有饭吃。 乌巢起火的消息,郭嘉在函谷关很快便得知。 他立即号令三军,整装待发。 函谷关东面关城大门大开,郭嘉跨骑战马之上,身穿铠甲,身后几员战将雄姿勃发。 刚挥起佩剑要下令全军急行军时,一匹快马从城中赶来。 “主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