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彤史 (第2/2页)
简单地认为太监是残疾的半废之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纯粹是因为心里空虚寂寞才与宫中的女人苟且在一起,所以心中对他们的对食行为总有偏见,如今听韦贵妃这么一说,也觉得他们有些可怜。 “果如母妃所言,那这个李真一还真是不简单。” “还有更让你意想不到的,这个李真一还曾经侍奉过陛下的生母,当年还是世子侧妃的沈太后。” “此话当真?”舒王惊问。 “这还有虚!”韦贵妃肯定的说:“当年安史之乱,玄宗匆忙逃离长安,所带人员有限,当年还是世子的代宗根本自身难保,只带了你年少的父皇跟着去了蜀川,根本顾及不到世子侧妃沈氏。长安被叛军攻破以后,沈氏和其他没能逃走的皇室成员及宫中女眷,都被叛军抓住并押送到了东都洛阳,集中关押在掖庭为婢,这其中就包括沈妃和李真一。后来肃宗在灵武自立登上了皇位,派郭子仪领兵攻破洛阳,那时已是太子的代宗曾经见到了沈妃,但是因为逆贼未平,只能先让沈妃寄居在洛阳民居。然而战事胶着,洛阳得而复失,城中一片混乱。这李真一在洛阳期间与沈氏朝夕相伴,不离左右。但是在洛阳最后光复前,叛军自知覆灭在即,在城内烧杀抢掠、恣意jianianyin妇女。城中人心惶恐,个求自保,乱作一团,也就是此时,她们才失散的。等到叛军尽灭,再派人去洛阳寻找,沈妃已是不知所踪。” “莫非那李真一知道太后最终的下落?” “她也不知。” 舒王本想着能通过李真一得到沈太后的下落而去父皇面前邀功,可空欢喜一场,不免失望地说:“我还以为能从她嘴里得到太后走失的线索呢。” “她可是当世唯一对沈太后的样貌记得最清楚的人了,连你父皇都不如她的记忆。因为沈妃出身并不高贵,只是富商之女,也正因此,当初逃离长安时才顾不得带上她。所以,你父皇自出生都是乳母喂养,而世子妃才能算他的嫡母。直到你父皇登基以后,才尊称沈妃为太后的。”
“母妃对我说这些何意?” 韦贵妃笑着对舒王说道:“时机未到,将来你自会明白。” 舒王见韦贵妃不继续往下说了,就问道:“那李真一为何联系您?莫非淄青那边有事?” “她联系我,一方面是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是把俱文珍那边的情况向我做了交代。俱文珍整日在你父皇面前谨小慎微的办事,私底下却暗中网罗了一群人为自己所用,其中有翟文秀、窦文场、霍仙鸣、仇士良等人。这些人在后宫都唯俱文珍马首是瞻,关键时刻或可为我们所用。” “可是,自父皇登基以来,为避免重蹈宦官乱政的弊端,宦官根本就不受重用,他们最多也就是能窥测圣意,传递个消息,怎么能够堪以大用?” “你太不了解你的父皇了。试想如果你是天子,外有藩镇虎视眈眈,内有权臣掌握国家重器,就即便像郭子仪这样的忠臣,掌握朝廷重兵,作为天子,你能安枕无忧吗?人心隔肚皮,你今日信任的李怀光,能保证明日对他还放心吗?所以,再忠贞的大臣也是外人。而太监则不同,他们没有子孙后代,年少就入宫为奴,与天子从小就朝夕相处,是家奴,他们心中唯一的主子就是皇帝。贪财也好,弄权乱政也罢,你可听闻哪个太监造反称帝?那些乱臣贼子哪个不是备受信任、手握兵权的重臣和将军你父皇还没亲身体会过被安禄山、史思明这样的,曾经备受信任的将领背叛自己的残酷现实,所以,他对太监不予重用,可并不代表他就敢安枕无忧,世事无常,一旦有变,最后只有太监才是他最能信任的人。” 舒王听了,点点头说道:“我说为什么父皇对汾阳王这样的人也一直也不敢掉以轻心呢。看来,父皇身边还真得有自己人人能随时洞察他的心思。” 舒王一边吃点心一边思索,突然想到了韦执谊和元稹,就问韦贵妃:“翰林学士韦执谊和秘书省校书郎元稹您可曾听说过?” “我知道韦执谊,和我娘家有些沾亲。元稹?没听说过。” “这个元稹是常州刺史韦夏卿的女婿。” “哦!知道了,韦夏卿和我娘家也是出了五福的远亲。提他们做什么?”韦贵妃不解的问? “这两个人都有才,而且都职位不高,我想让他们为我所用。” “那你自己去想办法吧,我帮不了你。”韦贵妃说,“今年是你父皇六十大寿,特赐恩科,如果真的想网罗人才,这次的科举考试你要多多留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