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四章 李希烈称帝 (第1/2页)
就在浓雾正逐渐散去的时候,去幽州军大营侦查情况的赵琳也回来了,果然如裴度所料,朱滔已经连夜撤兵,幽州军大营虽然旌旗招展,实际上已经是空空如也。 李抱真和王武俊非常非常佩服裴度的精确判断,不吝溢美之词,轮番夸奖了裴度一番。 裴度赶忙正色说到:“二位大人谬赞,裴度以为经此一战,河朔藩镇合纵对抗幽州之势已成,谅朱滔短期内绝不敢再挥兵南犯。下官觉得仆射和王大夫应该赶紧将此捷报联名上报到梁州行在,禀明陛下如今河北初定,建议朝廷将河北军事委托给王大夫和张(效忠)仆射二位大人,同时昭义军请旨挥军南下去打击李希烈。如今中原李希烈败相已现,如果昭义军与河阳军南下参战,配合曹王和韩滉大人的南北夹击,李希烈必败无疑。” 王武俊当然知道裴度话中的深意,因为如此一来,不仅表明了李抱真对王武俊的信任,而且将来陛下论功行赏,王武俊必将得到重赏,而且由王武俊和张孝忠替朝廷镇守河北,必然会消弭朝廷与他们之间的嫌隙,进一步拉进朝廷与他们的距离,让彼此更信任对方。 李抱真听了点头说到:“裴郎的建议很有道理,除了这些,这么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还能让李晟元帅在长安专注于朱泚。”说完,他对王武俊说道:“走,兄弟,咱们俩现在就联名去写这个奏折……” ……… 汴州(今河南开封)。 李希烈前一段时间在中原战事十分顺利,他借着中原战区一部分兵力入关勤王之机,派兵在中原地区大肆攻城拔寨。 汴宋节度使李勉和坐龙武将军哥舒曜等缺兵少将,只得一边向周边藩镇求援,一边拼死苦苦支撑。就在他们左支右绌的时候,李勉收到了朝廷命其保卫东都洛阳的圣旨,随圣旨一起到达的,还有李泌的一封书信。李泌在信中反复说明东都洛阳的得失不仅关乎勤王军的士气,还关乎李怀光是否与叛军同流合污,更决定李晟是否能够心无旁骛的经营关中战局,所以无论如何东都洛阳绝不能失守,必要时甚至可以战略性的放弃永平军及东都京畿所管辖州县,将全部兵力收缩到洛阳固守。另外,李泌还提到了黄河北岸的滑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为滑州以北就是李芃率领牵制河北战场的河阳军,一旦滑州失守,李希烈很可能派兵挥师北上,攻击河阳军身后,图谋与河北的朱滔会师。所以,滑州也要找一个可靠的将领带兵设防。 李勉虽然出身宗室,但他毕竟是拥兵一方的节度使,一个节度使如果失去了管辖之地,就像鱼儿离开了水一样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最终只能入朝得到一个闲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淮西的李忠臣。但李勉不是那种只为自己利益得失而计较的人,面对李希烈的疯狂进攻,他权衡再三,为保住东都洛阳,不得不狠下心,与哥舒曜约定好以后放弃抵抗,一起带兵退往洛阳。临行,他给滑州刺史李澄下了一道命令,无论如何要守住滑州,防止李希烈突破河阳军,与河北的叛军会师。 李勉和哥舒曜退保洛阳以后,中原重镇汴州、汝州、襄城、郑州等相继陷落。 李希烈立即将自己的王府迁到了汴州,此时他的手下将领陈仙奇、吴少阳、吴少诚等人纷纷劝他在汴州登基称帝。可是,他的爱妾窦桂娘却劝他道:“大王不要着急,东都洛阳近在眼前,想那东都洛阳乃是当今稍逊于长安的第二大城,汉光武帝时期开始大肆扩建作为都城,武周(指武则天)时期又大兴土木再次扩建,城池高大坚固不说,而且城内十分繁华,宫殿宏伟宽大,岂是这小小的汴州能相提并论的。再说,登基称帝是件多么重大的事情,必须要在东都洛阳这样的大都市隆重举行,才可以与朱泚在长安称帝相媲美。如果在这小小的汴州仓促登基,从气势上就与朱泚相比就寒酸逊色太多,今后又如何能与他平起平坐呢?如今我大军势如破竹,洛阳指日可下,大王又何必急在一时呢?” 李希烈听了桂娘的话想了想,觉得朱泚在长安称帝,他的弟弟又欲占据河北,如果自己此时在汴州称帝,正如夫人分析的一样,相较于朱氏兄弟确实矮了一头。于是,他听从了桂娘的建议,命令陈仙奇和吴少阳带兵三万去攻打洛阳,令吴少诚带兵一万去攻打滑州,意图打通中原与河北通道。 陈仙奇和吴少阳奉命攻打东都洛阳,遭到了早已做好准备的李勉和哥舒曜的顽强抵抗,加之洛阳城高大坚固,护城河既宽且深,叛军在洛阳城下白白浪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死伤了近万士兵的性命,也没能攻上洛阳城头,不得不向李希烈请求增援。 相较于陈仙奇而言,吴少诚就算顺利多了。滑州城虽然位居河北与中原两大叛军集团的中间咽喉,显得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