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光复长安 (第2/2页)
有多少官军接踵而至呢?可反观自己的大汉国,目前根本没有援军可以指望,连河北的皇太弟朱滔都指望不上,更甭提中原的李希烈、河中的李怀光了。整个大殿上表面上大眼瞪小眼、每个人都哑口无言,实际上这些人的心里都在打着小算盘,一旦长安失守,自己怎么做才能自救。 这些人当中,张光晟心眼最活,在当初李晟刚刚驻扎中渭桥之时,他奉朱泚之命到与中渭桥十余里的九曲防备李晟。张光晟曾经给李晟写过一封密信,信中说自己委身朱泚只是形势所迫,如今带兵只求与李晟对峙,并不是真心想攻击李晟,希望李晟也不要主动来攻击自己,大家相安无事。李晟当然不会因为这一封信就相信张光晟,但是当时李怀光反状已现,李晟正全力提防着李怀光,所以收到张光晟的密信也乐得卖他一个顺水人情,在将这一密信上交给奉天的德宗后,他确实没有派一兵一卒sao扰过张光晟。另外,张光晟自认为没有帮助朱泚对抗过朝廷,加之昔日曾坚决拥护德宗“和吐蕃、攻回纥”之国策,在打击回纥人时也曾立有大功,自己虽然为情势所迫短暂侍贼,但应该算不上十恶不赦之人,如今李晟带兵攻打长安,凭着自己和李晟之间的默契,如果再能让朱泚离开长安,为李晟顺利收复长安助上一臂之力,将来德宗回銮后自己也能混个将功折罪、平安无事。想到这些,张光晟说道:“陛下,臣以为如今李晟带兵攻入光泰门,身后定有大批援军接踵而至。陛下不如暂避锋芒,先率领泾源将士西撤到泾州。泾州为皮,长安为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再者,泾州为泾源军老巢,加之附近的宁州(今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彭原(今甘肃西峰市)守将皆宣誓效忠陛下,控制住此地可作为陛下他日卷土重来之资本。况且泾源西接吐蕃,东扼关中,臣以为陛下当下只有先保住根基,日后方能徐图再进。” 人往往是这样,“饱暖思yin欲”,当他一无所有之时,能吃上饱饭穿上暖衣就是梦想,一旦温饱解决后就开始欲望膨胀了。朱泚此时的皇帝宝座还没坐热,让他放弃长安撤到偏僻的泾州边城,他实在心有不干,听了张光晟的建议,只是说道:“爱卿稍安勿躁,李晟不过是占据了光泰门一隅而已,朕手里还有数万雄兵,只要将士们能将李晟赶出光泰门,长安就还是朕的!” ……. 天亮了。 李晟将主要兵力守在东面,另拨出二千精兵,由李愬、裨将史万顷率领,从西边宫墙缺口处发动进攻,一旦李愬冲入禁苑后叛军必乱,大军则在东部发起总攻。 二人不敢怠慢,率着两千精兵直奔禁苑西墙,到了昨夜拆墙处却傻眼了,宫墙的缺口不仅被叛军用木栅堵上了,而且木栅后的叛军正手持弓弩严阵以待。
二人一商议,作战计划已经定了,无论此时有多大的困难也必须迎难而上。为稳妥起见,还是决定一边进攻缺口,一边派人向李晟禀报。 进攻开始了,官军一只手挎着刀,一手持盾牌逐渐靠近木栅,一边躲避着叛军如飞蝗一般的箭雨,一边用刀砍向了木栅…… 禁苑很大,东边的李晟根本不知道西边的状况,一直让人听着禁苑内的动静,焦急的等待着,直到李愬派来的人到了,他才知道西边进攻受阻。李晟知道此战必须速战速决,因为叛军之所以没敢将各城门的叛军集中到光泰门来,一是觉得攻城的官军只几万人,禁苑内的兵力可以应付,第二个原因就是叛军目前还不知道攻打长安的官军到底有几路兵马所以各城门才不敢松懈。如果禁苑这里战事胶着,叛军探明军情后很可能会放心大胆地合力围歼自己,所以作战计划必须修改。 李晟思索了一下,根据目前叛军主力集结在东部隔宫墙与官军对峙,西部叛军相对薄弱的形势,马上决定将主攻方向改为西侧。他召来尚可孤、骆元光、唐良臣重新布置。 李晟决定亲率神策军西进,唐良臣和手下的骑兵也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西侧,东边就交给尚可孤和骆元光。 当李晟带着大军赶到西侧的时候,李愬和史万顷的二千人在叛军强弓硬弩的攻击下已经损失了一半,但没有人胆怯畏战,继续冒着箭雨冲向了宫墙缺口。 李晟不是不知道李愬和史万顷确实尽力了,但此战太关键了,根本不容有失,所以面对着眼前的李愬和史万顷没有一句安慰的话,狠着心说道:“作战计划已变,这里将是大军主攻方向,我派大军弓弩手掩护,一个时辰以后,如果你二人还不能清除木栅为大军打开道路,休怪本帅军法无情!” 李愬和史万顷二话没说,在己方弓弩手的掩护下,亲自举着盾牌向木栅冲了上去…… 木栅终于被砍成了碎片,叛军见官军势大,纷纷后退,唐朝臣率领手下朔方军一马当先冲了进去,大军紧随其后,挥舞着兵器冲向了叛军。 叛军此时已经全无斗志,纷纷向东溃退。姚令言和韩旻这才知道官军主攻方向已经改为西面,并且突进了禁苑。二人虽用刀砍了带头溃逃的士兵,想重新组织士卒抵挡官军,但是兵败如山倒,根本喝止不住,二人也只能骑马冲进白华门,去向朱泚报告。 朱泚听闻自己的军队已经败退白华门的消息大吃一惊,知道大势已去,只好让姚令言在白华门挡住官军,让张光晟断后,自己则在韩旻保护下从开远门逃出了长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