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六章 阿芙蓉 (第1/2页)
浩浩荡荡的运粮船沿着运河北上,进入陈少游的淮南境内。每艘运粮船上都是旌旗招展,押运粮船的镇海军士兵手持明晃晃的大刀和长矛,虎视眈眈地立在船头警戒。
韩滉这一高调的动作很快就有人报告给了淮南节度使陈少游,陈少游一听是韩滉往长安调运了一百万斛大米过境,心中暗想:就算镇海这几年粮食丰收,但是一百万斛大米至少也相当于他镇海存粮的一半以上,韩滉这个官场老油条居然不顾自己的家底,一下子就往长安运送这么多粮食,赈济灾民怎么可能用这么多粮食呢?难道是朝廷下决心要全力平定李希烈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这就是在为朝廷的大军运送军粮,而朝廷一旦得到这批粮食,必然会挥兵中原,目前李希烈在中原四面受敌已是左支右绌、渐露颓势,谁都能看出他不过是在做垂死挣扎而已,一旦朝廷再大举增兵中原,李希烈必败无疑,自己现在还有必要再对李希烈惟命是从吗?当初李希烈气焰嚣张,朝廷安排在中原抵抗李希烈的各军镇节节败退,自己不得已停掉应该给朝廷供奉的钱粮,转而送给了李希烈,并主动向他上表称臣才保住了自己的淮南。可韩滉凭着大江天险来自保,这些年一直没有断绝向朝廷供奉,即便运河与山南东道两处粮道都断了,他还通过西川向朝廷转运钱粮,虽然运送的数量并不多,但是却给陛下留下了极好的印象。最近运河北段的控制权刚刚被和州刺史张万福夺回来,他就迫不及待的运送如此多的粮食,那只能说明是朝廷要往中原大举增兵,否则他韩滉绝对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朝廷有了这么多的粮食作为后盾,平叛就有了保证,而一旦朝廷平定了李希烈,如果要追究自己这些年停了朝廷钱粮供奉的罪责,灭掉淮南只是捎带手的事情,所以现在必须要主动向朝廷表忠心。他粗略的算了一下,如果按朝廷规定,他这几年拖欠朝廷的钱粮如果折算成大米,大概是二十万斛,而现在长安米价比当初涨了百倍,如果自己将二十万斛大米如数补交,按如今长安的米价计算,自己的功劳虽然不如韩滉大,但也足以将功赎罪了。
陈少游越想越觉得自己不能再观望下去了,他马上通知手下人,从淮南粮仓里出米二十万斛,跟随镇海军的船队一起北上运往长安。
……
洛阳。
舒王和李真一带着禁军来到佛光寺。
佛光寺的方丈圆光法师一听是舒王到了,不敢怠慢,赶忙亲自带着舒王和李真一向寺院后院走去。
寺院的后院是一个大院子,里边住着几十位依附于佛光寺的猎户,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妪正在院内的椅子上坐着晒太阳。
他们先在门口停住,远远看着老妪,端详了很久,才对舒王小声说道:“殿下,我看这个老妪虽然一时还不敢断定她就是太后,但从她的容貌和神态中,依稀还能看到太后的影子。”
舒王点头说到:“李彤史千万不要认错,前几次自称太后之人都是冒认,父皇虽然没有生气,但是对相关人员难免有所失望。这次兴师动众的来到这里,如果再错了,本王在父皇面前实在不好交代。”
李真一点头说道:“殿下请放心,卑职绝不敢掉以轻心。”
说完,二人在圆光的带领下走进了院子,李真一走到老妪身前,对老妪说道:“老人家,您看看我,还认识我吗?”
老妪抬头看了看李真一,摇摇头说道:“不认识。”
李真一说道:“太子妃,奴婢是李真一。”
舒王听李真一这么说,知道她这是故意用早年在宫中的称呼来唤醒老妪的记忆,于是,紧紧盯着老妪的脸,想看看她是什么表情。可老妪听了李真一的话一脸茫然,沉默不语。
舒王看到这心中不免有些失望,刚想亲自问老妪一些问题,没想到这个老妪却突然用左手拂了一下额前的白发,嘟囔了一句:“你不是李真一,李真一是个小宫女,哪有你这么老。”
李真一看到老妪左手大拇指上的疤痕,很激动地凑前一步,仔细盯着老妪的手看了看,说道:“是啊,四十多过去了,奴婢也老了。”
老妪似乎不愿意让人盯着自己的手,将手用衣袖遮了遮,生气地说道:“没规矩!”
李真一仍旧不死心,说道:“太子妃,奴婢是看您手上的伤好了没有。”
“早好了!”
“您还记得您的手是怎么受伤的吗?”
老妪听了李真一的问话,脸上不禁露出了一丝幸福的微笑,嘟囔道:“当然记得,是削苹果时候不小心弄伤的,还流了很多血呢。”
李真一紧接着又问道:“那您当时是给谁削苹果呢?”
“李适。”
舒王一听这个老妪提到了父皇的名字,难掩心中的激动,凑到老妪面前,急切地问道:“那您知道李适是谁吗?”
老妪被舒王的举动吓了一跳,用惊恐的眼神盯着舒王问道:“你是什么人?你想干什么?”说完,突然用手抱着自己的头,惊慌失措的说道:“我不认识,我谁也不认识,别折磨我。”
李真一很疑惑,看了一眼边上的圆光法师。
圆光赶忙说到:“这为女施主似乎受到过什么刺激,神志有时候不太清楚。这还算好呢,有时候大吵大闹的。老衲看她痛苦难耐,曾经找郎中帮她看过病,郎中说她这是失魂症,只能慢慢调理,无法根治,最后给了一瓶镇静安神的药丸,说如果她太严重的时候给她吃一粒,能缓解症状。看来今天她的脑子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