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六祖降生(上) (第2/2页)
20多岁,这自然引起人们注意。他也因此得到褒奖,被授予将仕郎,进入太史局任职,李淳风如鱼得水,充分展现其才智。 618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李淳风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 李淳风因聪明绝顶、才智盖世而招来jianian臣妒忌陷害,被逐出朝廷。 一个月朗风清之夜,他夜观天象,忽然发现一道白色详光从岭南方向直冲环宇,熠熠生辉,久久不散。 李国师既兴奋又困惑:因为,这一瑞象,是一种千载不遇,万年难逢的大吉详预兆,预示着一位名垂青史的伟大人物即将坐胎临世。 李淳风心想:大唐正逢盛世,太宗皇帝李世民更是千古一帝,难道天地之间还酝酿着巨大的变数?他百思不得其解,便怀着忐忑的心情,化装成一个风水先生,悄然潜到岭南,找到了龙山脚下。 风水先生白天登山寻龙,晚上在龙山脚下的夏卢村的一个财主黄雷天家住。通过多天的登山寻龙观察,他发现:岭南苍龙窟,宛然摩尼珠;孕育百万年,毫光照大千。这风水,这龙脉,分明是诞生帝皇的地方;但是,这瑞气,这彩云,又是那样的安详,那样的柔和,丝毫没有帝皇那种君临天下的霸气,这里的神韵,比王者更具风姿,比文曲星还要洒脱。 李淳风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吉祥预兆呢?究竟是何等人物,感召得地生瑞气、天绕祥云? 而此时,正是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刻,天地一片混沌,再加上浓重的晨雾塞满了所有的空间,使人感到沉重,压抑,莫名其妙地烦乱。 那一列黑糊糊的山脉,也犹如僵死的龙蛇,匍匐在原野……
这一天,是唐贞观十二年(638),农历二月初八。这一天,自达摩祖师将宇宙间最不可思议的智慧的精灵——禅,传给二祖慧可,恰好过了一个世纪——整整一百年。 这里是岭南新州龙山脚下的夏卢村。这里距离唐王朝的统治中心——京洛(长安、洛阳),遥遥五千里,是岭南最为不开化的荒蛮地区。 半边明月,从天穹流荡的云缝里不时探出好奇的脑袋,窥视着变幻的人间。 荒野的蒿草,路边的野花,村舍的柴扉,都沐浴在一片淡淡的银光之中。 唐代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农历二月初八夜晚。 在新州夏芦村的一间茅舍里,有位中年人来回踱着步。那饱经风霜、皱纹浅浅的脸上,在昏黄摇晃的油灯映照下,焦躁不安,不时伸长脖子,往里室窥望。 时近子时,乡邻们多已酣然人梦。连那些喜爱吵叫的家犬也疲惫地趴在各家门角打瞌睡了。但春虫的嚣叫、水塘的蛙鸣,使他更加心烦意乱,坐立不安。 这中年人叫卢行瑫,年近四十却历尽风尘。 他本是河北范阳知府范阳人,范阳卢氏,自汉尚书、中郎将卢植起,一直是“北州最为显赫的“崔、卢、王、谢”四大望族。曹cao曾经盛赞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数百年来,范阳卢氏出将入相,高官辈出,名卿如云,从三国至唐初,仅宰相就有十二人之多。父亲卢祖上乃唐朝命官——瀛州刺史,后蒙冤被朝廷错杀,母亲在家cao持家务。 卢行瑫十载寒窗虽不能大魁天下,但也得了一个不算很小的官来做——范阳知府。 卢行瑫平日为政清廉、刚直不阿,横溢的才气反惹同僚的嫉妒,不谙谀媚之术失去上司的欢心。 唐高祖武德三年秋天。卢行瑫带着仆从卢炳回乡探亲,归途中走在山中的崎岖小道上,闻榛树林中有女子叫救命之声。 “我们前去看看。”卢行瑫与卢炳快速地朝着呼救的地方奔去,见到有一个年轻的村姑正哭着呼喊。她的罗裙被扯下,亵衣被撕成了一条条。雪白的胴体也露了出来,下体是一滩殷红的鲜血,令人不敢正目而视。那女子的身旁,有一位衣着华丽的男子正在手忙脚乱地穿着内裤,而在不远处有几个家奴模样的人蹲在草地上,背向着那男子在相互聊天。 卢行瑫目睹此状,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飞步冲上前去,大声朝着那个男子喝问:“你在干什么” 那男子一边套着内裤,一边支吾着:“我……” 年轻村姑披头散发,系好罗裙后,站了起来,戳指着那个男子,向卢行瑫哭诉着:“这个家伙,半路拦截,向我施暴。” “提贼要捉赃。”卢行瑫冲上前去,将那男子仍搁在树上尚来不及穿的绿色绸缎裤子一把夺了过去。 那男子见状,一个箭步扑向前去,想夺回裤子,但却被卢行瑫闪过。 那男子扑了几个空,仍夺不回裤子。 男子发火地:“你抢去我的裤子,真是好大的狗胆。你知道我是什么吗” 卢行瑫反问道“你是什么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