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76章 偶遇安道诚(下) (第1/2页)
说着,客人从一个布袋里掏出一封银子,递给了慧能。 慧能坚推不受,感激地说:待我到金台寺见过寂空禅师后,如确实需要,再来找您!” “好,好,我没看错人。”一旁的店小二看到了客商布袋上的字,嘻嘻一笑说:“难怪你们俩一见如故,这样投缘呢,原来,你们是老乡啊!” “你怎么知道?”慧能与老者几乎同时问起。 小二说:“客官,您布袋上写着‘新州安记’几个字,说明您姓安,是新州人士。” 未等客人有所表示,慧能已经上前跪了下去,说:“安掌柜,真的是您!您真的就是在新州城开杂货店的安掌柜!” 这次,轮到客商与小二干瞪眼了。客人挠着头皮:“小伙子,你是谁,你怎么认识我?” 慧能兴奋地说:“十多年前,您给我和母亲领过路。先到的是当铺,后来又去了药铺。” 客人一拍脑袋,激动地说道:“对!我想起来了!你爹姓卢,是从北方来……” 小二调侃说:“不光他爹姓卢,他也姓卢。” “安大爷,谢谢您。这些年来,我和我娘经常念叨您,我娘说您是个大好人、大善人。” 客人说:“老夫安道诚。卢老弟,后来听说你们母子去广州投靠了文大人,怎么又从广州回到了新州?” 于是,慧能将过去的事情告诉了安道诚。最后,安道诚说:“落叶归根。慧能,若是你立志学佛,如有什么需求,尽管来找我吧。” “好!”慧能感动地和安道诚话别后,高高兴兴地径自往金台寺方向而去。 太阳从中天滑了下去,慵懒地斜倚在半空,看着棉絮般的白云在自己脚下荡来荡去。 当慧能走出城关南边,来到一个小山岗边,金台寺就建在山岗顶上。 慧能上到坡顶,山风吹来,似有朗书之声。他举目远眺,见山上树木葱茏,鸟雀欢唱。一片林海之中,露出了青灰的瓦顶。 注定慧能与佛教有缘,他这么一上去,就走上了一条与佛家永远相牵的道路。 穿过小树林,一座寺院赫然人目:青灰色的墙壁被风雨剥蚀得斑斑驳驳,墙脚下泛起了一层深绿色的青苔。 这寺院叫“金台寺”,近年来兵荒马乱,香火不盛,寺院年久失修,有些地方已成了颓壁残垣。 循着时高时低的朗读之声,慧能来到金台寺。 他从破壁外看到里面有一位中年和尚站在讲坛上,拿着一本经书在诵读。他是金台寺的住持,名唤寂空禅师。身材不高,但也墩实,下巴留着的胡子约莫三寸长,身穿灰瓦色的僧袍。 寂空禅师面前有二十多个和尚正坐在破旧的蒲团上。 慧能觉得奇怪.便站在破壁外,认真细听。 寂空禅师领着徒弟诵读了一段佛经后,转向众和尚讲解着佛法:“佛教分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小乘是自己度自己,对人世间,众生的苦恼并不关心,求的是独善其身。而大乘却是普度众生的,求的是兼济天下。大乘佛法是唐三藏当年西行到天竺取回来的……” 寂空禅师在讲解了一段之后,又拿起了经书,要徒弟们跟着他背诵经文。 寂空禅师对着经书念:“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人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 寂空禅师读一段,徒弟们跟着念一段。 …… 慧能没有上过学堂,但这些经文的意思对他来说似乎是若明若暗,这更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太阳快要下山了,他一边往回家的路上走,一边回忆寂空禅师教徒弟们背诵的经文。 晚上,慧能洗过澡后,躺在床上,回想起白天在客栈店铺门口听听寂空禅师诵读的经文,便独自地念了起来,并且,越念声音越大。 李氏干完了家中的杂务,坐在隔壁的房中做着针线活。 山乡的夜晚,除了偶尔传来蛙鼓外,显得特别的谧静。 突然,李氏听到到喃喃的声音,断断续续。 “这是什么声音”李氏侧耳细听辨认。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 李氏终于辨听出来,这是念经诵佛的声音,并且是从隔壁慧能房中传出来的。 李氏的心中立刻起了疙瘩:家中只有自己与儿子两人,在这夜晚,怎会冒出个和尚跑到我家里来念经呢 初时,她怀疑自己年老耳朵不好,听错了,用手抠了抠耳孔,屏着气息.再侧耳谛听。不错,这的的确确是念经之声,并且,的的确确是从儿子房中传出来的。 李氏感到十分奇怪,连忙放下手中的针线,披上衣裳,走到慧能的房门前,将耳朵贴在门缝上。 诵念经文的声音在房里回荡着,从门缝里传出。 李氏用手敲门:“慧能,你把门开开。” 慧能听到叫声,停止了念经,问:“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