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燕然山下 (第2/2页)
话,藏在袖中的拳头紧了紧,兀自品茗,眼下除了故作清高,他别无选择。他颇有自知之明,若真是应了下来,怕是会沦为笑柄。 萧然大声笑道:“董少都不敢应话呀?!” 唐宋阵营中的人一阵哄笑。 董翰林气得脸色发白,却依旧没有出声。 “天朝的男子真令人失望,哪里比得上嵇公子半分。”说话的是那名面色白皙的南云公主。 南云国算是宋国的一个附属小国,地域怕还不及天朝的一个郡县,南云公主就坐在嵇云旁边,脸上带着几丝讨好的神色。 说话间,南云公主还撇了萧然一眼,轻嗤了一声。 萧然懒得理会,径直拉着一脸不甘的唐伯虎走了。 “萧兄,就这么算了?”唐伯虎叹息着,“我还想让你好好奚落他们一番呢……” “稍后便要考试了,考出好的成绩照样可以奚落他们。” “萧兄所言甚是,看来你对这次考试是胸有成竹啊!” …… 日光渐盛,暑气微蒸。 燕然山上响起了阵阵蝉鸣,更是为这天气平添了几许躁意。 当山风斜来之时,众人便感到无比舒坦。 两千多名考生苦苦等待着,待到将近巳时,双苑的监考教习才领了一众人姗姗来迟。 领头的不是别人,正是理苑苑长范青山。 “考试将在巳时准时开始,眼下还有一刻钟。”范青山毫不拖泥带水,扫了在场众考生一眼,开门见山说道。随即,他让开身形,让出一名五十岁左右面色泛黄的青衣道士,介绍道:“这位便是来自天院的余常道长,为天朝分院首座,地位仅此于分院掌门。”
道长一词,对在场之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经常能听人说起,特别是茶楼酒肆里的说书先生最喜欢提及,而陌生的却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 好奇地打量着那名面色蜡黄的道长,众考生发出一阵低微的议论。 余常走上前来,脸上不见喜怒,声音很小,却能教所有人听见:“诸位前来参与此番考核,必然都抱着一颗向道之心。许多人大概以为修道便是能飞天遁地,超凡脱俗,其实那只是道的一种表象。归根结底,道的魅力还是在于道的本身。” 余常的话语瞬间便提起了所有人的兴趣,众人纷纷屏气凝神,听他继续道:“道是什么,道理道理,其实道便是理,有道便是有理。” “有人大概会疑惑,为何分院招收弟子,非要经过天朝双苑的考核。这两者看似毫无关联,却是大有干系。试问,倘若一个人,大字不识几个,他又如何能悟出道来?也只有那些野史小说中,才会有某些人吃了某些天地灵果,一朝得道,白日飞升。诸位切不可轻信。” “纵观历史,不乏大儒大学问者,有人学问惊天,厚积而薄发,一朝悟道,便能由一阶柔弱书生,直达法天象地之境。这便是悟道。” 萧然皱着眉头,显然这修道与他想象中的情形不大一样。 考生们听得心潮澎湃,却听得余常忽而话锋一转:“当然,也并不是说学问大便能悟道,自然还有一些先天上的制约,使得不是人人都能修道。修道之始,修的便是道的表象,也是尔等所追求的飞天遁地之流。这些当然需要看个人本身的资质,但如果有虔诚向道之心,深谙天道之理,只要资质不是太差,都还是有希望的。” “所以此番考核,诸位定要竭力为之,这关系到你们日后在分院的待遇。文也好,理也罢,其实都是学问,只要成绩优异,分院不会错过任何一人。” “如今也到时辰了,还请诸位沉心考试。” 余常的话颇有几分煽动性,考生门的面色变得激切起来。 见余常说完了,范青山便走上前来,补充道:“此番考试分文理两科,文科考是的诗、书、礼,理科则是算术、格物与方学,共六门,每门只考一题,计一百分。上午是文试,还请参加下午理试的考生静坐在自己的座椅上,不要扰了他人。” 范青山的话还未落音,便有一众青衣小厮端着一沓沓用火漆封着的考卷,鱼贯而入,将考卷一一发放到各个凉棚之中。 第一门考的便是作诗,唐宋阵营里不由得传来一阵得意的笑声,显得这作诗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萧然小心地展开试卷,看了一眼诗题,片刻之后,只见他嘴角微微上扬,浅浅酒窝浮现在脸上。 (大高潮即将奉上,求收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