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崛_第五十一章 端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一章 端午 (第1/2页)

    接连十数日,崔硕马不停蹄地在吕府和醉风楼来回奔波,和吕博齐合计着“醉风”经营事宜,偶尔灵光乍现,道出记忆中的经营妙招,便让吕思辰眼前一亮,暗道妙计。

    待诸般事宜敲定,眼看着端午将近,离家日久的崔硕,向吕老爷辞行了。

    吕老爷体谅崔硕思家之苦,便应了下来,同时慷慨地地给崔硕预支了五十两的份子钱;同时吕思辰又让儿子吕蒙亲手送了崔硕纹银五两,说是送给崔硕的母亲过节之用,崔硕倒未推辞,大方地接受了下来。

    这五两纹银,再加上前次结拜之时吕家送给母亲的贺礼三十两,足足有八十五两之多。

    在这南宋之世,三十五两足够一家三口吃用四五年了,这份人情,送得可谓是情真意切。

    虽是看出了吕博齐利益捆绑的招数,但最重情义的崔硕,也确实不忍心拒绝吕蒙那份nongnong的友情和诚意。

    手中有银,心中不慌。有了六十两纹银之身家,崔硕的心头愈发地踏实了起来。

    既然一切铺排妥当,崔硕所要做的,面试耐心地等着端午节“醉风”之惊艳面世,等着白花花的银两小精灵般扇着翅膀飞进自己的褡裢。

    端午将近,一应的过节之物需要采买,趁着此空闲,崔硕也想好生在绍兴古城游览一番,细细体味一下这绍兴之风俗民情。

    绍兴自古乃江南富庶之地,春秋之时为越国首都,宋代之前绍兴原名为越州,以冰玉越瓷而闻名天下。

    靖康之难后,高宗赵构自应天府率宗师南迁于越州,绍兴元年升越州为绍兴府,作为“行在”,“行在”迁至临安之后,绍兴又升为“行都”,作为南宋朝廷之陪都。

    因此之故,在南宋初年的乱世中,绍兴府风云际会,赵宋宗室、朝堂重臣、商贾大家云集于此,竟是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畸形繁华。

    踱着四方步,慢悠悠地行在绍兴城之石板街上,感受着地面的硬实和浑厚,崔硕心头一时滋味杂陈。

    重生在近乎赤贫之家,靠着自己那超越时空之智慧,一步步看到了改变生活窘困的曙光,一丝小小的成就感,自崔硕心底渐渐浮了上来。

    崔硕昂首深吸了一口浸润心脾的清新空气,张口浊气突出,登时觉得生活无限美好,光明的前景,正在远方向他招手。

    想起母亲和兄长这大半年吃尽了苦头,崔硕决定多采买些货物,好好地回报一番在这陌生时空给了他关切和爱护,给了他家庭温暖的两位亲人。

    端午临近,各家商铺早将一应货物备齐,门脸刷洗得干干净净,店里的伙计悠长的吆喝声、客人讨价还价的喳呼声,还有小囡被冷落的撒娇嚎哭声,此起彼伏,演绎着南宋绍兴府一曲生动的民俗交响乐。

    行至一家名为“百索坊”的店面,崔硕望着店内挂着的各类款式的花花绿绿绳结、线头,登时大觉有趣,忙提了提新剪裁成的紫色长袍,踱了进去。

    崔硕瞧着店内的货物,只见丝绸、麻绳、甚至牛筋,凡事和索类能扯上关系的,几乎都能在这店中寻到踪迹。

    “这位客官,可是来看端午‘五彩丝’?”一个面庞精瘦的伙计见来了生意,赶紧热络地招呼了起来,“咱这百索坊之朱索,只纯色五彩丝,红就是红,黄就是黄,白就是白,蓝就是蓝,黑就是黑,若有杂色、乱股,本店包赔。”

    伸手接过伙计递来的一条五彩丝,崔硕饶有兴味地打量起来,只见这五彩丝颜色鲜艳、做工精细,乃极好装饰之物。

    崔硕曾听闻宋人过端午,已不如从前一般将五彩丝挂于门户,而是特意地系于手臂了。

    如此特意风俗,从大文豪苏东坡之《浣溪沙·端午》之“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鬓,佳人相见一千年”即可见一斑。

    然则,宋人为何将这五彩丝系于手臂,崔硕就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了。今日心情颇佳的他,来了兴致,便朗声问道:“小哥可否相告,这五彩丝系于手臂,所谓何意?”

    “......”那伙计闻言,洋溢的笑容登时僵在面上,瞧着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