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卷 第八章 箭在弦上 (第2/3页)
人婢女,上下活动, 送了多少银子,张南皮虽有识人之明,但经不起夫人边幕僚一边倒的拥张论,最后还是挑选张彪出任了统制。让黎元洪担任了混成协的协统。 — 但经此事。张彪一直将黎元洪视为对手,深嫉对方声誉,张南皮死后。他失去靠山,愈发要巴结继任鄂督地陈夔龙,也就愈发嫉妒黎元洪,千方百计想把对手打压下去。黎元洪地言语在他耳中颇有故弄玄虚之感,更让其深恐对方有其他所谋,明着不便反驳。暗中却很不以为然。 黎元洪淡淡一笑,他原本就觉得事情远比张彪等所设想要复杂,更无意在这事上和对手争功,便道:“大人,还得两手准备。张统治军中宿将,这平叛重任非第八镇莫属,黎愿意留守武昌,护卫全城。一来保护省与钦差使团的安全,二来也使武昌居民有安如泰山之感,不至于让谣言有所散播。” 张彪大喜过望,他压根就没有把几个区区会党毛贼放在眼里。一年前安庆马炮营举事时,朱家宝等人因为处置有方而大受嘉奖。他寻思会党比起马炮营更加不济,岂不是天送功劳与他?所以陈夔龙一问:“张统制意下如何?”时,他就迫不及待地答应了。 “卑职愿效死命,不破会党贼决不还武昌!” “你打算用多少人马?”陈夔龙对局势忧心忡忡,“临近年底,财政吃紧,军事费用恐难筹集,粮秣亦有困难。” “卑职最多率两标人马而去,不出旬月必然马到成功。”张彪很有把握地立下军令状,“此次会党扰乱大冶、兴国等处,财政既然吃紧,地方便不能不为大人分忧,新军部分补给可取之于地方。” 这哪里是取之于地方用之于地方的冠冕堂皇地理论,分明就是借着平叛而大事搜刮地代名词。黎元洪、陈夔龙和铁忠都知道此中情形,当下却也不便点破。 “即如此,救兵如救火,明日第八镇即可出发,希冀迅速成功。” “请大人静候佳音。”张彪恭恭敬敬地一个军礼,眼里还带有几分得意之色地望着黎元洪,后者只装作不知。 就在陈夔龙等人为扑灭会党举事而绞尽脑汁之时,李六如等革命党众也在秘密开会。 事态果然如林广宇所猜想的一样,群治学社等意图举事地目的固然在于吓阻钦差,显示自身实力,但其中也渗透着同盟会大力营造革命气氛的因素。 自安徽马炮营举事失利和汪精卫刺杀未遂后,同盟会在大陆地革命活动暂时沉寂下来,进入了低潮。而且,随着预备立宪的广泛推进,孙中山、黄兴等人愈发感觉局势对革命党人不利。林广宇通过整顿吏治、宪政维新、军事变革等种种举措,在一年多里开创了焕然一新的局面。舆论本来皇帝便有同情之意,对其新政偶像之形象更是深信不疑,现在既然蒸蒸日上的情形涌现,民众心中当然也有翘首以盼的念头。 构成东京同盟会中坚力量的年轻中国留学生也掀起了阵阵波澜。他们原本都出自中产以上家庭,之所以加入同盟会所谋者无非是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是希望国家能强大起来,除少数革命家外,在大部分人眼里革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既然国内政局能通过改良而实现更新,没必要一定要坚持流血革命地方式。在梁启超等颇有影响力的宪政党中坚不遗余力的宣传下,很多人的心态发生了潜移默化地动摇,亦有了另外的期待。 孙传芳回国后因立功而大受嘉奖、超然擢升地事例经报道后,迅速成为年轻的中国留学生的榜样。就是这样一个有同盟会参加经历的人也能受到朝廷重用,可见帝国的确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很多青年既愤怒与“远距离革命党”的表演,更扪心自问革命的前途,在国内高等文官考试在即和既往不咎的政策劝诱下,微妙之际,第一次出现了大规模成员脱离同盟会的情形。 很多原先加入过同盟会的青年学生纷纷登报声明退出,以期能回国参加即将举行的考试,博一个光宗耀祖——这亦是父母兄长的殷切期望。由于报名者众,为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选拔,职官部一再将考试时间推迟,原本打算十一月初五一定要举行,但后来又放宽报名时限。允许加报。考试时间也挪后到了二月初一。 为有效反击这一境况,同盟会决心着手有力的反击。一方面显示革命党还有很大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意图震慑革命阵营中地动摇分子。钦差使团大规模进驻武昌后便成为同盟会地眼中钉rou中刺。有人曾提议仿效炸五大臣先例给他们一个下马威,但由于使团由禁卫军护卫,防御周密,根本就没有得手的机会。孙、黄等人经过考虑,便打算布置一次声势浩大的行动。 两湖地区在自立军失败后仍然保留了较强地革命势力,黄兴、宋教仁等两湖出身的革命派在当地经营多年。树大根深,关系广泛,这次自然不逞多让。宋教仁、居正和孙武三人自告奋勇,接受了同盟会的委派,秘密前往武昌城进行起义指挥。 宋教仁是两湖才子,声誉鹊起的革命党青年领袖,居正一直负责两湖地区的革命党人联络工作,孙武被外界谣传为孙文之弟虽然宋教仁和居正都知道真相。但既然湖北方面都这么误解,他们也选择性地予以无视。 在一处秘密场所,宋教仁正用其所特有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