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_八十八章 战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八十八章 战火 (第2/2页)


    了太多地忠勇军。一万人。分成了八个团。两个团又以这两个火枪团为中心。分别配置了一个兵力两倍以上地冷兵团。火枪兵。刀枪兵。炮兵。诸多纷杂是以冠名为“混成旅”。听线人说梁逆还准备给他们配属一定量地骑兵。那样地话一个混成旅地兵力就达到了万人之多。与我大清地“一镇”兵力相当。可以说。这些个混成旅是梁逆进军天下地主力。毕竟他手头地中华军太少了。”严厉地扫视了帐中地众将官。“以梁逆地谋略。他会花费这么长地时间去编组一批能看不顶用地部队吗?”

    说道最后一句的时候,盛光仁的声音猛的一厉。

    文泰元的脸色变了几变,最后站起身来,“军门还请宽心,末将知错了。”

    “嗨!”盛光仁知道,文泰元口中说是错了,心里面却不见得知道自己错了,对于以新兵和绿营降兵为主的忠勇军,他们西北诸军骨子里就带有七分的瞧不起。身处边疆的不毛之地,西北严厉的霜寒练就了他们强硬的体魄,却也滋长了他们心中的自傲,对于京津一带的驻军,除了健锐营能让他们低下头来,别的又算得了什么?

    “哈文虎。”

    “在。”英吉沙尔营游击将军哈文虎挺身而出。

    “下午傍晚之前,由你部出战。”

    “扎。”

    哈文虎是个回人,虽然才是个小小的游击将军,却也是直达上听的主。他老爹哈兴国是乾隆的爱将,征讨大小金川时战殁了。乾隆皇帝亲自写了赞词——“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多将种”。评价那是相当的高的。

    因为父亲的遗萌,哈文虎和弟弟哈文彪在军中混的是好不得意,年纪轻轻的就都是游击一级的正四品武将了。

    哈文虎回到自己部队,手下的兵丁都睡的死沉。他也没吵醒手下的弟兄,找来手下的都司、守备,吩咐了下去,要他们准备好所需的战甲。

    绿营兵大规模的装备铁甲,这在大清朝一百多年来,那还是破天荒的第一遭。却也是被中华军给逼的没办法了,要不然那真是不可能的事情。

    满清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在没有入主中原之前,最多也就十几二十万部队。

    其中还有他们的看家精锐——八旗铁骑。

    满清之所以能够得天下靠的就是他们那十多万八旗精锐,作为手里面的拳头部队,主要战力,满清的一切军事部做都要符合八旗铁骑的需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用精锐骑兵冲垮敌阵,然后才有了步兵的冲锋陷阵。作为把其精锐的附庸兵,他们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机会直面最危险的战事,做一个摇旗呐喊的帮手,一个收拾战场的清理工,最早的满清步兵干的也就是这个了。就像梁明那时看的无数电视电影一般,无数的绿营兵仅仅是穿了一件普普通通的印有“兵”字的军衣而已。

    所以,从入关到坐稳江山,绿营兵一直没有大规模的装备铁甲,毕竟满清他们也没有太多的铁甲去给他们。在满清的历史中,“披甲人”处于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由此可以知道,如果铁甲遍布于军中,那么这个词也不会拥有如此的地位了。

    清朝全部拥有战甲的自始至终只有一支部队——八旗兵。八个旗,各有特色,各不相同。就像满清一般战甲中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T<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

    因为出身地的原因,八旗兵大量使用的铠甲是绵甲,就是在坚厚的绵或绢的布料上镶嵌有铁片,并用铜钉固定的一钟铠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绵大衣一样。绵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适合中国北方步骑兵使用,厚实的布料中密嵌着铁甲叶,对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护能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