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臣_第一百二十七章 手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七章 手段 (第2/3页)

银库钥匙的是内帑太监的首领,现在张信又让他负责这件事情,鲍忠当然明白怎么回事,也更加坚定自己当初向皇帝效忠,把内帑太监密议的内容泄露给皇帝知道的选择没有错,不然不知道自己何年何月才能坐上这个位置。不只是张信明白事理。鲍忠也明白,皇帝上张信管理内帑也是无奈之举,以后总归会把这个权力收回的,只要自己努力效忠皇帝,证明自己地忠诚,待张信离任之后,自己理所当然地接任内帑太监首领。

    “只要忠于皇上。皇上自然不会亏侍你们的。”张信意味深长地说道,任用太监不可能要求道德品质,只要他明白到底是在为谁人效忠就行,而且太监并不是祸害地根源,像永乐帝一样,一生信用太监,但也没有弄出什么乱子来,只要手段高明,太监一样可以利国利民。张信对朱厚非常有信心。

    “奴婢谢恩,吾皇万岁。”鲍忠哪里不知道该怎么做,接到银库钥匙之后,连忙朝乾清宫地方向行跪拜大礼,感恩戴德起来,其余太监都用羡慕嫉妒的目光盯住鲍忠。恨不得马上取而代之。

    “皇上对内帑的重视,我在此也不用多言,前些时候内帑出过什么事情,想必你们也清楚。”等太监们平静下来之后,张信这才慢慢的开口说道:“希望你们能有所警示,莫要辜负皇上对你们的期望。”

    “奴婢遵旨。”太监们马上收敛眼神,严肃认真的恭敬说道,有些人目光之中还透露出一丝惊恐之意。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我也不例外。”张信微笑说道:“我的行事风格与他人有所不同之处。就只能委屈你们了,当然。我也不会勉强你们都能接受,若是不习惯地话,我可以禀明皇上,让皇上把你们调到其他监司去。”

    张信越是笑得温和,太监们的心里越是凛然,深受宫廷阴谋的影响,太监们很难轻信于人,根本不会相信张信之话,反而认为他这是笑里藏刀,如果真有人不识趣上前要求离开的话,张信肯定会翻脸不认人的。

    就算张信说的是真话,但是事情捅到皇帝那里,给皇上留下坏印象,那以后怎么还在宫里混,待遇凄惨不说,指不定哪天脑袋搬家也不稀奇,在皇宫之中太监们的生命都如蝼蚁一般,主子们随手就可以把他们捏死。

    “请大人尽管吩咐,奴婢们自然照办。”鲍忠谄媚笑道,他深信其他太监肯定不会有异议的,新官上任抖威风是件正常之事,侍张信离开之后,鲍忠自己也不介意再在其他太监面前摆下架子。

    “既然如此,那我可要明言了。”张信这才想起,这里不是后世的公司,人员流动非常正常,如果没有意外地话,这些太监在内帑恐怕要工作直到生老病死,根本没有其他道路可走,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下岗调动,太监如果下岗,这说明他要么是犯错,要么是没有任何的用处,对于没有用处的太监,其下场可想而知。

    “请大人指示。”太监异口同声说道,也想听听张信所谓的与众不同的行事风格到底是怎么样地,是否在夸大其词。

    “能写会算的请举手。”张信微笑朗声说道,底下太监齐刷刷的一片手臂高举。

    不要以为太监都是没有文化之人,虽然说大太监刘瑾是个文盲,但也不能因为否定其他太监没有文化,当初明朝开国之时,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太监之祸,特别规定宫中的太监不能读书写字,预防他们偷看宫中的机密,然后泄露出去。

    但是到了明宣宗时期,事情就有了变化,宣宗觉得自己每天批阅的奏折实在太多,想找些人来帮忙,但是对朝廷的文官不信任,想起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太监。干脆就从太监里挑选几个忠诚之人,帮自己批阅奏折。

    后来发现太监们居然不识字,宣宗随之起了让太监们读书认字的念头,设立了内书堂,收容了十岁以下地学生两三百人,司礼监总督任校长,教师由德高望重地长者担任,有时也请翰林院的学士来教导学生。

    太监学生所研读地课本是、、及、、之类,评定成绩的标准是以背诵能力和字体的工整度,成绩特别低劣和犯规者。由老师登记在成绩表上交给总督。由总督予以惩罚,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第一个开始专权的宦官王振就出自内书堂。

    而内帑这么重要的地方,也离不开抄写记录,能进入内帑的太监,当然也会几下子,能写会算那是很正常地事情。

    “如此甚好,我还在担心人手不足呢。”张信满意说道。太监懂写会算起码可以使用得心应手,也怪不得宣宗皇帝让太监读书训字。

    “有事情大人尽管吩咐,奴婢们虽然比不上大人才学出众,但还是粗通文墨地。”鲍忠谦逊说道,这话可能有些自贬,毕竟从数千太监中脱颖而出,进入内帑任事,算术知识肯定要比一般太监要强,可能比民间的秀才还要懂事呢。

    “鲍忠。宫中有多少个监局司?只要是向内帑伸手要银子的都给我列出来。”张信吩咐说道,先弄清楚内帑的支出情况,这才容易管理啊。

    “请大人过目。”听到张信的命令后,鲍忠与太监们讨论起来,经过翻查资料,把名单都写了出来交给张信。除去管理太监的二十四衙门之外,其他太监部门零零碎碎加起来三十多个,每个部门每月要支付的银两有多有少,多则过万,少则数十两。

    “以后每个监局司都做个独立地帐本。”张信最烦的就是内帑的帐目实在是太过杂乱,今天记一笔,明天再记一笔,非常凌乱,让人难以查询。其实以前的内帑太监都清楚这个道理。只法这这样易于弄虚作假,所以这个光荣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后宫的嫔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