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四章 田赋 (第2/3页)
情况下,百姓总是希望清官多一些的。 况且明朝官员薪俸属于历代最低一类的,尽管大明开国初期太祖朱元璋动用了许多残酷手段来打击贪官,甚至容许百姓动用群众专政手段,将贪官直接绑押到京城,但还是无法杜绝贪污,到了现在,贪污现象就越来越严重。不贪无法过上像样地日子,也无法应付官场上的送往迎来,所以贪污受贿已经成为大明官场上的潜规则。像杨廷和、毛纪这样地直臣,家中也不敢说清贫如洗,毕竟要坐上大学士这个位置,不是凭着清正廉洁就可以了。 拿张信自己为例,大明朝正六品官员,月俸才十石,一年不过一百二十石,想要给绿绮买匹上好地丝绸,再贴上一年的俸禄未必够。像这样低廉地俸禄,不贪污受贿才怪,而且低薪不能养廉,历代的皇帝们当然心中有数。 但是官员贪,就是做官的和百姓在发生矛盾而不是朝廷,其次官员贪了,才能确保官员对朝廷的忠诚,朝廷统治官员才容易,所以皇帝历来对不贪不拿的官员最不放心。不过官员贪污也得有个度,贪得太厉害把百姓压榨得太苦,天怨人怒,天下一样会大乱,皇帝统治术就是既要肃贪,又不能肃得太干净彻底,不然谁还愿意为皇帝打工啊。 “确实是如此。”朱厚点头说道,当日他的反应和张信差不多,也以为赋税不足是江南官员贪污所致。但是经过再三查证之后。发现事情与江南官员无关,在赞成张信看法的同时。心里更加好奇起来,难道张信进宫就是为了向自己表功不成? “江南赋税不足,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何皇上却无动于衷?”张信忽然惊诧问道。 “张侍读,此话何解?”朱厚疑惑道,既然不是天灾人祸,也不是地方官员贪污,再怎么不足也能认了,还能怎么样?总不能出尔反尔,再往各地派出镇守太监吧。 “看来皇上还没有明白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张信叹气说道,心里开始盘算起来,该怎么说才能把事情描述得再严重些。 “严重?请张侍读明言。”朱厚皱眉说道,只不过少几十万两银子而已,再过一段时间,全国各地地夏税粮银就运进京城,归入太仓库内,到时国库也不差那些钱吧。 “且容臣为皇上算一笔帐。”张信也没有多言,请示过朱厚之后,让黄锦拿出笔墨纸砚来,开始为朱厚讲解起来:“因为江南赋税之事,臣前些天让人从户部借来一些历朝历年的赋税典册,臣经过仔细查阅后,发现今年的全国赋税,如果没有意外地话,应该为二千二百余万石,这个数额只会少不会多。” “朕相信张侍读不会估计错误的。”朱厚点头同意道,在兴王府的时候,他就明白张信对数字帐目之类的非常敏感,如果不是非常肯定的话,张信绝对不会说出精确的数值,同时对张信从户部借典册的越权行为视若无睹。 “按照往年惯例,这二千二百余万石粮赋中,地方各省存留粮约一千万石,其中八百万石作宗室禄米。”张信说道,心里佩服大明皇室那恐怖的生育能力,从大明开国初期的数十人发展到现在地上万宗室子弟,各省的地方存粮的百分之八十用来养活越来越多的大明宗室子孙,想必以后这个数额还会增加的。 “居然有这么多啊。”还是宗室子弟的时候,朱厚当然不会觉得这个数额有什么不妥之处,但是现在成为皇帝,考虑的角度当然不一样了,听张信这么一说,马上觉得用全国赋税的近半,来养皇室子弟,似乎、好像、可能有些不对,而且朱厚没有怀疑这是张信胡言乱语,因为这种事情一核对就明白了。 “还有就是,每年江南的起运粮中三百万石折金花银七十余万两。其中部分作军官及勋爵傣禄,其余归入宫廷内帑供后宫支用。”张信继续说道,这部分钱明显不够,可能要从太仓库银中支取了。 “整治二十四衙门之后,宫内地花销也节省许多。”朱厚也意识到可能这七十余万两不够应付宫里开支吧。 “每年槽粮四百万石,供应京军、蓟州驻军和朝廷各署官员俸禄。还有白粮十七万石,供内宫消费,南京岁费粮一百万石左右,“九边”岁费军粮三百万石至八百万石左右,这个随北蒙是否犯边而定,林林总总加起来,大约在二千一百万石至二千六百万石之间。”张信仔细分析说道。 “这么说来,今年的赋税不仅没有节余,可能还会亏空?”朱厚额眉紧锁。毕竟财政赤字是谁也不想看到的。 “这只是臣大略估算而已,各地的汛情旱灾不断,还有暴民作乱。赈灾平叛也是不少的开销啊,还有就是明年皇上可能大婚,婚仪用度之资也不能省,……。”张信开始滔滔不绝的叙说起来,把财政赤字严重扩大。 “大明朝风调雨顺地,哪里有这么多灾祸。”见到朱厚脸色不断变差,担心张信因此被斥责,黄锦连忙在旁边提醒说道。 “是臣失言了,请皇上恕罪。”张信醒悟过来。连忙行礼说道,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自己这样说,岂不是在诅咒吗。 “不然,天有不测之风云,张侍读考虑得很周详。”朱厚明白张信这是为自己着想,当然不会有责怪之意,只是听到张信这席话,身上的压力倍增。每日百官地奏折都没有提过这些事情,如果不是张信提醒,自己一直以为大明是太平治世,没有什么严重问题呢,毕竟地方上地动荡,根本没有影响到大局,朱厚从来没有放在心上。 “事情还不仅如此,皇上即位时曾下诏书,明年天下田赋减半。”张信苦笑提醒道:“不知道皇上到时如何应付这此开支?” 朱厚脸色一变。当时自己只顾着与民同乐。下发这首诏书之后,得到百官的拥护。没有想过问题居然这么严重,如果真如张信所说,那去哪里找这么多粮银来填补亏空啊。 “既然张侍读知道这事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