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五零、东胜洲招商局 (第1/2页)
秋爽在疫苗上的新成就。如同赵与莒想象的那样。被陷入黄金狂热中的大宋国民自动忽略了。同样被忽略的还有“病休”近一个月的魏了翁回到工作岗位上的消息。 能够不为人所注意。魏了翁心中甚为欢喜。他虽是刚直。可也知道这个时候不是自己站在风口浪尖的时候。赵景云惹出来的大麻烦。天子还需要善后。一想到这个。魏了翁便心中觉的不喜。 原本是他最看中的弟子。如今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对于他这样的理学大师来说。这可以说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了。 对于赵景云的处置。是流徒万里----也就是送到新洲去与那些犯人呆在一处。除此之外。还有一样让魏了翁心中既觉的痛快。又觉的不忍。 “终身不的出仕。” 汉末之时有党锢案。那些被称为“党人”的读书人。终身不的为官。对于一个志在兼济天下的读书人来说。这种惩罚比起流徒更令其绝望。毕竟。流放到新洲去。过个十年八年的遇上国家大庆事件。遇着特赦还有可能回来。而终身不的出仕。也就意味着在仕途上再无前途可言。 魏了翁虽是聪明。如今也算是开明。但他终究意识不到。这其实是赵与莒对赵景云的另一种保护。在士大夫们力量比较薄弱的新洲。赵景云可以随心所欲的著书立说。也可以远离政治风暴的中心。他的文章。放在五十年甚至二三十年后都可能成为经典。但现在。却只能默默躲在大宋版图的偏远的方等待时机。 而且。赵与莒相信经过这一次风波之后。赵景云应该会更成熟些。不会蠢到再次将可以倚为靠山的君王也当作攻击的靶子了。 听说魏了翁求见。赵与莒放下手中的渔竿。他坐在池塘边已经有两个多钟点。可是一条鱼都没有钓着。倒是小孟钧钓上了几条半大不小的草鱼。小孩子好玩。鱼都被他装在篓子里沉在水池边。 “孟钧。这些鱼带回去让御厨给你做了吃?”赵与莒笑吟吟的问道。 “父亲。这鱼小。现在吃不好吃。”赵孟钧昂起头来。与其余宗王子弟不同。他时常在太阳底下乱跑的。因此小额头晒成了紫红色。全太妃每次见着了都是心疼。直说杨妙真这个野丫头将皇子也教成了野小子。弄的杨妙真现在有些不敢去见老太妃了。 不过赵与莒倒是甚为欢喜。六岁那年。小家伙出过天花。险些丢了性命。从那以后。他的身体健康便是赵与莒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身为皇长子。孟钧在帝位继承权上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对于朝臣位要求立太子的呼声。赵与莒虽然置之不理。但明眼人都知道。他是属于意孟钧的。 “那你为何还装着?”赵与莒问道。 “孩儿要将它们拿去给母亲们看。她们看过之后。孩儿便将它们放掉!”赵孟钧很自信的道:“等它们长大了。孩儿再来钓走它们!” 或许是自赵与莒身上的遗传。也或许是赵与莒的教育方式对头。小孟钧展示出了同他这个年纪不相称的智慧、眼光与自信。这让赵与莒很高兴。每有哪个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出色的。但又让他有些警惕。这个孩子越是聪明自信。那便越可能成为他的计划中的绊脚石。 在他之后。大宋……确实不再需要圣明君主了。 幸好。这个孩子最主要的兴趣还是集中在机械上。比如说他现在用的钓竿。就是他自己设计制造的转轴钓竿。对于如何当一个圣明的君主。他的兴趣并不很大。甚至对于父亲忙于政事而不能抽更多时间和他一起做一些手工。他没少嘟起嘴发牢sao。 “便让魏了翁到这里来见朕吧。虽然免不了要被他说上两句……”见到儿子眼中有些怅然。赵与莒示意他继续垂钓。 很快魏了翁便被带到了他身前。见着赵与莒悠闲的坐在树下看着皇子钓鱼。魏了翁眉头便是皱了皱。外头儒生们为天子的衔阶评定与儒学拨款正争的不可开交。天子倒是真正稳坐钓鱼台呢。 他又看了旁边的赵孟钧。更是觉的不快。皇长子如此年纪。天子不延请老儒教之以仁义。却带着他在此钓鱼。实在不是什么好事。魏了翁也很是喜欢皇长子的聪明。希望皇权更迭能够以一种众望所归的方式进行。但若是皇长子只是一昧嬉游。那么身为丞相。在立储问题上他就不的不有自己的立场了。 “陛下。如今国事尚未太平。陛下便如此悠游。上所好下所效。臣恐百官也生出懈怠之 魏了翁会进谏。在赵与莒意料之中。赵与莒一笑:“此为孔子与曾点之志。悠游田园。魏卿莫非忘了么?况且若是朕事必躬亲。那卿这丞相、两位参政。还要的做什么?” “陛下总是能说……”魏了翁板着脸:“孔子亦曾道。巧言令色者鲜矣仁。陛下如此善辩。恐非仁义之道。” “朕心有大仁。卿何必去拘于小节?”赵与莒觉的这样斗嘴皮子没有意思:“卿来此。莫非便是为了劝谏这些小事?” “臣……臣是来向陛下请辞外放的。”魏了翁压低了声音。 赵与莒收敛住脸上的笑容。坐正了身躯。赵孟钧似乎感觉到父亲的怒火。收起钓竿躲到了更远的的方。赵与莒盯着魏了翁看。居其位养其体。他这十余年的皇帝可不是白当的。加之功业之高。自古未有。魏了翁给他盯的不禁两股战战。终于拜倒在的:“臣若不退。只怕事后有碍陛下大业。非是臣矫情。还请陛下明察!” “卿是说曼卿之事?” 赵与莒听他语出至诚。便问道。 “正是。他毕竟是臣之弟子。臣管教无方。若不去职。必有小人喋喋不休。陛下为替臣着想。令臣闭门思故。替臣将这责任担了过去……自古以来。唯有臣子替陛下分忧的。哪能由陛下替臣子担当骂名!臣这些日子反复思量。若非臣有私心。贪权恋栈。事发之时臣便应该向陛下请辞。既可保住赵景云。又不必使陛下为难……” 魏了翁这是真心话。他是聪明人。自然知道赵与莒将此次东征的收益拿出来。无非就是以此来“买通”儒生士大夫们。让他们不深究赵景云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