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一章 (第1/4页)
州张家二公子张松张永年,自幼聪慧过人,而且天赋目不忘之能,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记忆力超强!得益于此,张松的年龄虽然还不到二十,但对于各家各派的经典论著却都已经是熟记在心,要说在益州谁的学术理论水平最高,那肯定就非张松莫属了,毕竟一个什么东西看一遍就能记住的人,他要是想要用书本上的东西来对付你的话,那可是太容易了。 正因为如此,刘宇在改革了官制,施行三省六部的时候,就将张松用为礼部从事,当时张松不过十五岁,但一来他对于儒家经典的掌握水平确实足够,二来,他是张家的人,所以当时虽然有人持反对态度,但最终这项用人决议还是顺利的通过了。 不过老天爷是公平的,张松虽然拥有了异于常人的记忆力,但同时也拥有了异于常人的相貌,他的相貌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丑!太丑了。这个人长的难看,主要是看五官的搭配,历史上的包拯虽然脸比较黑,但样貌长的却不错,方方正正的,有一股威严的感觉,可张松这张脸倒是不黑,而且五官要是分开来看得话,倒都还挺正常的,可搭配到一起,就实在是对不起观众了。为了他这个样貌,他们家的老爷子没少cao心,因为汉代虽然不是美男社会,但社会高层上的人还是很讲究自身样貌的。 比如汉朝在汉灵帝以前的这几百年中,大多数的皇帝选拔的高级臣僚,长的都不错,不能说各个面如冠玉吧,但至少能拿得出手去。在他们看来,一个朝廷的臣子长地什么模样。直接代表了朝廷的脸面,比如说,你要是派个人下去视察百姓,难道能找一个晚上出来能吓死人的去?那肯定就会成为天下的笑柄。所以说。朝廷取士。就算名义上不对相貌有所限制,但事实上,以貌取人地现象还是相当严重地。张松的这幅尊容,在张肖看来。这辈子是不可能进入朝堂之中了。 但事情往往出人意料,益州来了一个对相貌要求并不高的刘宇。这下子张松不但没有仕途受阻,反倒是凭着自己的才学平步青云。当然。刘宇本人也不是完全不在乎他人地相貌,谁想要自己的屋子里站着一群恐怖地生物呢。但他到还没到那种以貌取人到不辨贤愚的地步,再者说,他手底下地这些人里面,就只有张松这么一个人长的不行。所以大不了平时少看几眼便是! 当然。刘宇能够包容张松,不代表其他人也能有这种胸襟。在刘宇集团中,很有一些人对张松打心里感到不屑,这不只是因为张松的样貌,也因为张松升迁的速度。嫉妒心可是人人都有的,谁也不愿意看见一个自己平时瞧不起地人忽然爬得比自己还要高!就是这么一伙人,在当初刘宇委任张松为从事地时候,就处处阻挠,虽然最后顾及到张家的强悍势力而不得不作罢,但他们时刻都没有忘记找张松地麻烦。再加上张松在礼部任职确实是有一点小问题,所以这段时间以来,他的位子却是不太稳! 这个问题,就是张松的工作性质。历史上的礼部所管辖的事务很多,包括主要包括祭祀、外交还有学政。其中祭祀最为重要,但占用礼部官员精力最多的还是学政,礼部直接管辖太学,对太学的太学生的教育方针等问题负责,同时还是科举考试的组织机关,而正是因为有科举的存在,礼部才能和其他的几部平起平坐。不过益州一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时候,可并没有同时推行科举制,而当时作为一个小小州牧的刘宇,他所需要举办的祭祀很少,所以当时礼部的主要任务就是外交。 外交这个工作可不单只是一个接待的问题,在这种时局之下的外交具有相当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有的时候,一次成功的外交,其效用足够冲抵十万大军的征战,由此可见三国时代外交工作的艰巨。刘宇集团中的礼部尚书孙乾就是一个三国时代杰出的外交家,历史上的孙乾为了刘备集团能够在诸强并立的环境中左右逢源的生存下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三国演义中的司马徽嘲笑孙乾是个白面书生,可说是不识人才了。刘宇当然不会犯下这种错误,将礼部交给孙乾,他也能够放心了。 孙乾在益州担任礼部尚书,这个工作环境可是要比历史上他跟随刘备东跑西颠的要强上百倍。刘备当年可说是到处寄人篱下,他那样的一个弱小势力,在开展外交工作的时候,自然也是要低声下气的。可现在的益州在天下的诸侯眼中,不下于洪水猛兽,那些人巴不得能够和刘宇搞好关系,所以作为外交官自然也能够挺起腰杆,强势办公了。 这些年来,礼部的官员们在负责外交领域的工作时,绝大多数时间是在接待来访的各个诸侯的使者,这其中有希望能够搞好关系,有希望能够得到帮助的,还有希望能够结盟的,就是没有特地前来挑衅的。但这种求人的使者反而更加的让人头痛,要知道,应付请求比起应付挑衅要困难百倍!因为伸手不打笑脸人,人家作出那样的一个低姿态,你总不好太打击人家吧!本来前来商谈的这些使者是抱着善意而来的,要是因为外交工作上的失误,搞的人家善意变成恶意,那礼部的责任可就太大了。 偏偏张松这个人因为自己的样貌的关系,从小就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人们经常会就他的相貌议论纷纷。这些议论当然不可能是什么好话,所以张松从小在心中就有一些自卑感。 像他这样的人,在这样一个万众侧目的环境中长大,无非会发展成两种情况,一种是自暴自弃,严重自卑,最终导致愤世嫉俗或者直接发展成为自闭症。张松当然没有按照这种道路成长起来。他的本性不允许他沉沦下去,尽管开始的时候难免那种自卑的情绪,但他却把这种自卑当作了动力。 人在极度地逆境之中,往往会爆发出极为超常的动力。张松是那种生来就有傲骨的人。加上他所拥有的过目不忘地天赋。更是让他自信绝不比别人差,甚至他要比其他地庸碌之辈还要强!人们越是议论他的相貌,他就越是奋发,想要用实力和才学来向其他人证明自己的价值。这就是第二种成长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