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男才女貌_第九十二章 各有打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二章 各有打算 (第2/4页)

,至于说要赏些什么东西,那就是要皇帝自行决断的事了。

    对于朝廷财政的窘境,黄琬自己也很清楚,毕竟他为大汉三公之一。必须要对朝廷的现实况有一定的了解才可以,另外,当初王用董卓的钱到处去补窟窿的时候,黄琬也是参与到其中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钱是通过他的手转出去的,所以黄琬知道。朝廷根本就拿不出什么东西来奖励那些为朝廷出生入死的益州将士。即然这样,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也只有封官这么一条路了。黄琬从心里已经确定刘宇索要官职的这件事肯定能够获得成功,他只是在惊讶刘宇表现出来的出色的政治手段!“也许是他边有能人相助吧!”看着刘宇后的郭嘉、陈群等人,黄琬心中暗暗想到,尽管益州的这些臣僚看起来还很年轻,但从他们的眼神中,黄琬就能够清晰的看到那种超于常人的智慧还有精明,有这样一帮杰出的臣僚从旁协助刘宇,刘宇就算是个庸才也足以做出一番事业了!

    当黄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忽然发现,也许想从政治上压倒刘宇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人智短,二人智长,自己就算是在政治上的经恐怕真的交起手来,也不会是这么多青年才俊的对手吧!第一次,黄琬对于战胜刘宇,取得最高政治权利这件事开始变得没有自信起来。但这种心虚的感觉很快就被黄琬从内心中排除出去,对方即使再出色,也不过是一群刚进朝廷的雏鸟,经验上的差距,并不是只依靠才能就能够弥补过来的!黄琬的眼中闪过一丝寒光,他最终还是决定不放弃对最高权力的争夺!刘宇的这个封赏的要求虽然能够通过,但自己也要掺和一下!

    不管黄琬心中怎么想,汉献帝是已经决定要按照刘宇的要求,加封给益州的臣僚们更高的官职了,至于说刘宇会借此将最高政治权利收入自己的手中,那就不是现在的刘协所需要考虑的事了,更何况,刘协自己也知道,凭自己现在的年龄与能力,还有朝廷如今的实力,想要重振汉室的声威是十分困难的事,先不说自己制定的政策如何,单说那些山东的诸侯们,他们如今已经过惯了自由自在的割据生活,对于这些诸侯,刘协就算是传下一道旨意,到最后能有几个人能够按照旨意去办事,都是一个未知数!想来不去执行的人会更多一些!

    在这么一种艰难的条件下,势必要有一个人出来辅政,而辅政的人选,在具有相当的政治军事才能的同时,还要有足够的,能够令诸侯们感有压力的实力,而刘宇恰恰就符合这所有的要求。如果由刘宇出来辅政的话,凭着他大汉第一名将的名头,还有益州强盛的军力,相信山东的那些诸侯们还是会在好好掂量一下自己实力之后,乖乖听从朝廷圣旨的。至于说施政方面,刘协也比较放心,毕竟从多年来对刘宇的评价上来看。这个人绝对不是个残暴的人,相反的,在他的上还有着诸如善人,贤王之类的由百姓奉上的美誉,这样的一个人,相信他不会做出什么暴政。

    总之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刘宇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辅政人选。同时他头上的那顶汉室宗亲的帽子,也能够让已经对外臣产生了极强的排斥心理的刘协稍微的心安一些。所以刘协在决定同意刘宇的请求的同时,也已经做出了让刘宇成为辅政大臣的决定,有了这两个决定,那接下来的封赏也就顺理成章了。不过,刘协在拍板之前,还是向黄琬还有马那边看了一眼,毕竟这两个人是现有的除了益州一派之外长安其他官员的领袖。这么大的事,刘协总要征求一下他们两个的意见才好。黄琬对刘宇的要求已经默认,而马虽然心中有所顾忌,但看到黄琬不开口,他也就保持了沉默。见这两个人都没有表示反对。定了。

    “皇叔所言极是!”刘协微笑着看着刘宇说道:“皇叔手下的这些臣僚,尽皆是我大汉的英才,朕能够有皇叔还有这些英杰们辅佐,何愁我大汉社稷不能中兴!今天其实就算皇叔不说,朕也是打算要对皇叔手下的这些功臣们进行封赏的,如今皇叔既然已经开了口,朕当然不会反对。不过皇叔军中有功之人,朕还并不都认识,这样,请皇叔先草拟一份奏章。将军中立有功勋者的名讳都写下来,同时将为他们求取的官职也标注在后。这样朕也好下旨!”

    刘宇一笑说道:“臣在此多谢皇上的恩典!至于说推荐有功人员的名册,臣其实也已经准备好,单等皇上能够恩准了!”一边说着,刘宇从袍袖中摸出一本奏章,起走了两步,交给了刘协边的内侍手中。说起这奏章,却也与益州有着关系。两汉时代,大臣们向皇帝呈递自己的意见,也就是呈递奏章的时候,一般都是用竹简作为奏章的载体。虽然在东汉中叶,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使得纸张在大汉的土的上逐渐的流行开来。

    但蔡侯纸的制作成本比起竹简来还是要高着很多倍!所以虽然纸张在上层社会,比如官员与官员之间,豪富的商贾之间都开始经常的使用,但却一直没有成为书写奏章的第一这里面纸张的价格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奏章一般字数很多,而东汉时期的纸张大多是类似于绢纸一般的类型,书写起来需要有比较深厚的书**底,而且在书写的过程当中,需要小心的的方也多,所以官员们为了求方便,求实惠,还是继续使用竹简书写奏章。

    按照原来的历史进程的话,纸张的全面推广是在唐朝时期,可刘宇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历史进程,益州的造纸作坊,如今已经能够大批量的生产各种各样的纸张,其中包括了硬纸还有软纸,纸张的制造成本也一下子下降了好几倍,这就使得纸张的使用,在这个混乱的年代出现了一个大飞跃!本来,作为文字的载体,纸张和竹简比起来就有着太多的优势,而如今纸张价格昂贵这唯一不如竹简的的方也已经被改善了,那天下需要书写的人们当然不会弃方便而用拙劣!

    由于纸张的大面积普及,朝廷中用来书写奏章的竹简也全部都换成了纸张,不过并没有出现后世明清时期的那种折本形式,而是一直采用卷筒的形式,也就是将奏章卷成筒状,再用丝绸扎好,在纸卷的上面贴上奏章的名称以及上呈者的姓名,官职等信息。这其实就是从当初将竹简卷在一起的模式演变过来的!

    没有采用折本模式,这倒广奏折的样式,而是他一直就没有注意过这些细节方面,在刘宇看来,奏章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都不影响人们阅读,既然什么形式都可以,那自己何必要多此一举去改变朝廷中已经通用的那种奏章形式呢!当然,奏折在便携还有文字内容的可容纳上都要比这种卷筒模式具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