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 夏锄 (第2/5页)
我父亲开了一辈子的车,当了一辈子的司机,他不可能当过特务。” “但现在情况就是这样,他被关了牛棚,被进行了审查。” “不可能!不可能的!他们是诬陷!”姬季远激动地说。“怪不得父亲最近一直没来信。”姬季远想着。 “农场这次打算发展你入党,进行入党前的最后一次调查。你看,调查出了这个事,农场也没有办法。要说表现,你没得说的。但这事,影响还是很大的啊!”老付一口气说着。 “我会继续接受组织考验的!”姬季远忍住了将要夺眶而出的泪水,坚决地说。 没几天,姬季远收到了李洪才给他来的一封信。 信里说:“五月份,院里宣布了一批提干的名单,名单中有你,提为护士,但别人都评了级,都评了二十四级,你没有评级。” 信中还说:“羊希和、牛鼻头调去了哈尔滨,太阳岛空军医院。庄振祥调去了吉林空军医院,可能是中苏关系在进一步恶化,这都是加强北边的力量的措施。” 信中还说:“大学开门了,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不到一个礼拜,六九年女兵走了有一大半,有广林、假男人、嗡鼻头、黑皮猪鲁、南瓜、虚脱等等。医院里一下子走空了,院长这次大发了雷霆,去沈空后勤卫生部吵了一架,吵来了一个沈阳医学院的名额。院长回院后,进行了全院投票选举,全院都推荐了你。但报到军里后,被弹了回来。军里说,你有家庭问题,不可以上大学。院里经过研究,让包训达去了。” 读完了信,姬季远默默无语,他叠好了信,放回信封里,并把信,深深地藏在了,书包的小口袋里。这一夜,他整整一夜都没有合眼,默默地望着屋顶。 锄地的进度,还是远远跟不上,天有不测风云,如果下一场雨,这脚踩在地里。一踩一脚泥,走路也不行,别说锄地了。赵场长急得团团转。 场部经讨论决定,为了抢时间,完成夏锄任务。中午的饭,就在田头吃了。来回的走路时间,总可以省了吧! 于是,生产的劳动强度,又空前提高了。姬季远每天去扎针,多次发现不少人,从书包里拿出一份年历,在上面勾画着。他好奇地凑上去看,发现他们都在干着同一件事,把今天的日子从年历上划去,战友们每天都在数,还有几天要熬啊?这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的战友们,干的不是同一件事吗?只不过一个在白桦树上,每天刻一条纹路,而另一个则是,在日历上把这一天勾去而已。 每天送的午饭,都在翻着花样,但不翻花样的是,每天送的都是包子,今天糖包,明天rou包,后天菜包。 包子送到田头,大家都会蜂拥而上,争抢着。北大荒的中午,温度会高到三十多度,毒辣辣的太阳狠晒着。每个人都不穿军衣,每个人的棉衣几乎都扎在腰上,但不带棉衣也不行啊!早上出来时的温度,通常都到不了十度。所以北大荒有一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就充分体现了,北大荒早晚的温差。 这一天送的是糖包,早上六点吃的早饭,肚子早就饿翻了。大家依旧蜂拥而上,离得远的人,会快步奔来。 阿毛挤在第一排,一手抓起一个糖包!“不行,这糖太少!”他扔了,又抓起另一个糖包,“这个也太少!”他自语着,又扔了,又伸向另一个大的糖包。 “你干什么?你出去!”付指导员大声地呼喝道。 “我出去,我为什么要出去?”阿毛不知所措地问。 “你出去说!”付指导员还在大声地呼喝着。 阿毛一手抱着一只肥头胖脑的田鼠,从人丛中挤了出来。 “你看你!手里拿着耗子,还挑一个扔一个,你还让别人怎么吃?” “我……我……”阿毛把田鼠放在了地上,田鼠的脖子上,系了一根鞋带,另一头系在阿毛的腰带上。 原来阿毛今天锄地时,发现一条小狗在跑。他追上去抓住了那条小狗,便用两根大头鞋的带子接起来,拴在自己的腰里。他看着这个肥头胖脑的小狗,实在喜欢,但他不知道这是一只田鼠,田鼠就是这样肥头胖脑的。阿毛便边拖着田鼠,边锄着地。刚好饭车来了。 “你必须把它扔了!”副指导员命令着。 “扔了?……我?”阿毛指了指他的小狗,又指了指了他自己。 “对!这是命令!”副指导员毫不迟疑地说。 阿毛迟疑着,解下了小狗脖子上的鞋带。 老付一脚踢过去,那田鼠直飞出去五米多远,在地上翻滚了一下,不动了。 “你踢死了我的小狗。”阿毛哭着指着老付。 “这是田鼠,你牵着它怎么干活啊?”姬季远来了,拉开了阿毛。 “那我看怎么是小狗?”阿毛天真地问着。 “你不懂,走吧!干活去吧!”姬季远冲老付点了一下头,拉着阿毛走了。 现在二连三班的每天完成的平均数,已达到一天十一亩半了,领先了全场平均数,将近一倍。姬季远的两个手臂,肿得有两个那么粗,已经大半个月过去了,没有休息过一天。 场部决定请外援了,外援是嫩江县旁边的山河农场。援兵来了一百多人,每人手里拿着一个小板凳,另一只手拿着锄头,但他们的锄头只有三十公分长。 听说这一帮全是上海知青,在隔壁的一块地上干活,有男有女。只见他们到了地里后,先把小板凳往地上一放,小板凳两面都是木板,没有脚,因此人坐上去不会陷。然后,他们用手中的三十公分长的锄头,仔仔细细地锄着草。一边闲唠着,好一会儿,站起身来,往前走两步,又放下凳子坐下来,细细地锄着草。有时唠到兴头上,会放下锄头,两手比划着,说老半天,也没人管。这些上海知青,每人每天平均锄半亩地,连姬季远他们三班的平均产量,百分之五都不到,三班一个人都顶他们的二十多人了。 “侬娘格癞痢,大家都是上海人,伊拉为啥介舒服?”阿毛愤愤不平地说。 “勿要比,人比人要气煞人格,阿拉是军人,伊拉是老百姓,两样格。”姬季远回答着,他一头扎进地里,奋力地锄起来。锄了好远,见阿毛没有跟上,便顺着阿毛的垄,锄了回来。见阿毛还站在那里,望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