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俯览世界_第二章 大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大学 (第2/2页)

经济强国,人均GDP只能排到世界中间的位置,而这种人均GDP却要负担世界上读书人均分担的债务的前几名,这种收于与承担的风险不成比例的结局就是很多家庭都是倾尽全家之力去供养一个大学生,几乎是拿现在的一切去赌未来。

    而未来这个东西是最不可靠的,未来是一个又一个今天组成的,就好像历史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昨天串联而成的,中下阶层的家庭年收入也就一万多,如果要供一个孩子到大学这些年下来的时间所需要的花费差不多二十万。

    这就好像是一场极具风险的赌博,所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读书的,古时候不是有朱门酒rou臭,寒门冻死骨。寒窗十年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能看出什么,无疑是读书的人那么多,但是成功的却没有几个,要不然大家都去读书了,很多人并不适合读书,他们更适合去干其他的职业。

    要不然华佗也去考科举而不是成就史上无人能及的医术,要不然鲁班也去入仕,那很多精密的古代仪器也只能淹没在历史之中,你会说当时没有科举,是的,但是却有其他的推荐制度,而一个人如果都能读懂书,每一个人都适合读书,何来士农工商这种带有歧视的观念呢。

    正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读书,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反曲星下凡,用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一个根本以读书为出路而没有出路的未来,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所以不少的家庭开始反思到底是坚持将读书这条路一走到底还是可以换个法子去想想给孩子安排些道路。

    华夏不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资源的分配极其的不合理,所以学校的资源永远都不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打破头颅想进入重点学校的原因,重点代表着什么,代表着升学率,代表着可以让孩子享受更多的教育。

    老师也是更多的希望能够进入重点学校,这样他们的工资和其他补贴都可以高很多,而重点学校的学生相对于其他的学校的学生自身的基础就要高一些,这样更加容易出成绩,同时老师也不用那么劳累。

    先富起来的人可以享受更多的资源,而那些中下层的人士只能享受很普通的教育,这些教育制度的差别也使得很多花费了大力气的家庭得不到他们应有的收获,而国家一直在提倡教育改革,教育的创新。

    教育的改革这个口号已经喊了几十年了,而对应的方案起码不下数十种,每一种很多时候都会流行一段时间,然后被抛尸荒野,大家讨论好之后又抛弃,抛弃之后再接着讨论别的方案。

    所谓以柔克刚,在他们看来只要过得去就行,而教育这些事情更多事情是全民努力的结果,这是一个整体社会的效果,不是某一个阶层所想改变就能改变的,如果上面的想改变,发下来的命令得不到下面很好的实施,过几年换了领导,而领导也会再次改变思路,而下面的想改变,上面的不发话一切都是徒劳,而在这个什么都以数字为大的国度里面,需要从根本想改变延续了一千五百年的科举制度实在是有些困难。

    关键在于大家都没办法找到一种可以更好代替他的方法,虽然学习不一定出头,但是作为寒门的大多数我们,对于推荐这种制度更是无法适应,推荐这种制度有时候也有他的好处,这个世界不乏偏才,很多都只精于一方面,可是大多数都是碌碌为无,几乎鲜有特长,如果一旦荐举那么一辈子几乎都没有出头之日。

    无论学习中存在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更多的困难和不公平现象,大家都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口头说说,大家都无力去改变一个已经存在久远的规则,每一次打破传统,必然会使得很多人受到影响,就好像商鞅打破了原有的制度,使得一大批的贵族礼仪受损,虽然最后他成功了,可是他并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作为秦国强盛最重要的一个助手,最后却使得那么悲惨,这都说明改革必然会流血,而这个已经自私化的社会,大多数都选择明哲保身,不明哲保身的也会被排挤出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