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五章 荷兰木鞋 (第1/2页)
游览完埃尔斯豪特风车村后,金秋团成员们跟随导游乘上中巴,接着向今天的第二个景点——桑达姆民俗村进发了。 桑达姆民俗村距埃尔斯豪特村不到二十公里。 差不多一袋烟功夫,中巴车就驶入了桑达姆民俗村前面的停车场上。 下车后,金秋团成员们跟随导游小罗,沿着一条婉延逶迤、干净整洁的的乡间小路,愉悦地向南行进,一会就进入了环境优雅、安静美丽的桑达姆村。 来到村口后,站在高处向前看去,映入游客眼帘的,都是十六、十七世纪的古老建筑。 进入村庄后,金秋团成员们发现,桑达姆村的所有房屋和小桥,全是木料建造的,完全保留着工业化初期的木制结构与风格。 而且,在桑达姆村的外围,游客们还可以看到,这里也有与埃尔斯豪特风车村相似的风景: 每隔三、五百米,就耸立着一座、两座古老硕大的风车塔房。 跟在导游小罗的后面,金秋团成员们进入了一幢用粗大木桩搭建的平房。 这幢平房里面的布置,简直就象个特殊的超市: 平房的四面木墙前面,全都摆放着一米高的商品展示柜台。 柜台的台面上,则摆放着游客难以想到的商品! 什么商品? 原来,柜台上摆放的,全是各种各样的鞋子! 这些鞋子色彩鲜艳,造型别致,小巧可爱。 当“金秋团”成员跨进平房时,门边有位金发碧眼、身材高挑的荷兰少女,马上迎着旅游团,热情地用汉语说: “欢迎!欢迎来自、中国的、贵客!” 少女说的汉语,带有浓重的欧洲人腔调,同时,也显得有些生硬、有些不够连贯。 不过,在距离中国大陆几千公里的荷兰,能够近距离地听到一名外国少女说中国话,金秋团的成员们,心里还是感到无比亲切和高兴的。 “你好,美丽的阿姆斯特丹姑娘。” 金秋团中,还是那位山东大汉刘总,也学着迎宾小姐的汉语声调,跟那位荷兰少女打了个招呼。 由于他学的“欧式汉语”并不地道,一下就引得金秋团成员们“哈哈”大笑起来。 笑声一起,木桩平房里的氛围,同时也就热烈融洽了。 “你、好!各位、朋友、好!” 尽管迎宾少女不一定完全听懂了山东大汉刘总的问候,但她仍以阳光灿烂的笑脸,向金秋团的客人们打着招呼,并将金秋团成员引领到进口右侧的一个柜台跟前,指着柜台里正在劳作的工匠说: “各位、中国的、朋友,这里、是我们、现场制鞋、车间,请朋友、参观、指导!” 金秋团成员随着少女的手指向柜台里望去,只见柜台里面,有三名荷兰工匠正在专心致志地制作鞋子。 其中,两名工匠在用传统的手工制作木鞋的粗坯,另一名工匠,则在用一台快速旋转的机器,对粗糙的木坯鞋进行精细加工。 由于技术娴熟,在后面这名工匠的加工下,一会就完成了一只精美的木鞋。 然后,这名工匠又拿起另一只木坯鞋继续加工。 “大家、好!” 美丽的荷兰少女,见金秋团的成员们,都在兴致勃勃地参观柜台里的木鞋加工工艺,便开始用略显生硬的中国话,向周围的金秋团客人介绍说: “我们、这里是,荷兰、独一、无二的、木鞋制造、加工地。他们、两人、是用、烘干的、木头,手工、制成、鞋坯,再由这位、师付、磨光。这是、荷兰特有的、木鞋。如果、各位、有兴趣,可去那边、选购。” 荷兰少女说完,很自然地引领金秋团客人离开加工柜台,来到了木桩平房进口正对面的一个长长的柜台跟前。 在这个柜台的台面上,整整齐齐摆放着无数双木鞋。 金秋团成员近前一看,才发现摆放在柜台上的这些木鞋,规格大小不一,形状各具特色。而且,木鞋上还印着各种花式图案,刷上各色油漆。 真正是琳琅满目,煞是好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