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远处的战争 (第2/2页)
在则岭战斗中军痛感自己技术装备不如抗联,关东军的九五式战斗机、式战车、重炮等和抗联的对抗中几乎全面落败,军不得不加紧从国内抽调出各类技术兵器补充到东北一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减轻了上海战线上的压力。 这段时间里,邓宏和李杰,曾忠生几个人反复研究一个问题,那就是本陆军究竟有多大能力,能维持几条战线上的战争,比如现在已经开打的上海、加上东北。 邓宏的观点是,本军队勉强有能力在中国维持两条战线作战的,之所以有这种定论,是因为邓宏考虑到,一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暴发前,军在中国国内战争中,将华北华南两线打通,一直进行到武汉会战以后,虽然其后军就少有组织大规模会战,但军依然有能力组织军级规模进攻战,打击的有生力量,军同时也有足够能力守住已占领的区域。 在东北地区,关东军在诺门罕之战以后,同样在大幅扩充以后,在东北面对苏联方面保持攻势状态。 基于以上分析,邓宏感觉到军在华北的军事威胁似乎依然存在,和上海一线相比,如果中队继续保留平津一线这个桥头堡阵地,就一直保留着直接威胁东北的能力。 坐在房里的分析赶不上时局的变化,到10月初,军为了应付上海的不利的局势,军参谋本部在国内进行了第2,3次总动员,军以闪电般的速度新组建了4个步兵师团,上海一线迅速集结了军9个步兵师团外加海军130多艘军舰,军投入上海的兵力已达20多万。
在蒋介石的统一指挥下,也迅速增兵上海,中央及地方精锐嫡系尽出,达到70多万,813事变由最早的武装冲突演化为一场百万大军参战的中大会战,中双方在上海打成了互有攻守的对峙局面,战斗之激烈,在诸多地区也赢得了血磨坊之称。 另一方面,在华北平津一线,自七月的则岭战役以后,军驻平津的中国驻屯军异常平静,即使是在其后华南上海一线中两军打得不可开交时,平津的中国驻屯军也毫无动静,其实这也很好解释,在则岭战役以后,平津一线的中国驻屯军失去了后方本关东军的支援,再想蹦跶,也是心有余力不足。 平津一线,中队包括29路军宋哲元部计8万余人,29路军为原冯玉祥西北军部,中原大战冯败于蒋系以后,宋哲元收拾部分西北军退至平津,不久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其后宋所部参与了长城抗战。813上海抗战暴发后,在北平的29路军顿时变成一个待发的火山口,29路军和军中国驻屯军几乎每天要面对,也就在这时整个环境有了微妙的变化。 这时的本军队既要在东北战备应付外蒙抗联和苏联,又要在上海集中兵力对抗,在平津方向自然是无暇顾及,但是本人也没闲下来,包括带路党人们就更忙活了。 在这些人的忙活下,本人抛出一个个彩色大汽球,如“华北自治”,“冀察自治”等口号,这些由本人想出来,带路党人汉队执行的政策到是得到了平津一带的实际领导人宋哲元的认可,对于军在军事以外的种种政治手段,29路军是步步退让。 29路军以8万之众对军中国驻屯军数千人,却如此软弱,何故?要知道在1937年,出贫苦西北军的29路军可是占着富庶的平津一带,这几年来,有了平津当地的财富支援,29路军得以招兵买马,大买武器装备。而宋哲元心里最明白不过,对于自己这样的杂牌军,如果没有了平津作为根据地,那马上就是重归当年穷得要天天啃玉米棒子的苦子。 在这种前提下,宋哲元的29路军上上下下不是想着怎么防守平津,怎么去打击军,而是在想着怎么让和军和平相处,从而保往自己这一亩二分地。军正是抓住了宋哲元的这一心态,在军事实力不足以动手的前提下,以各种软硬相加的手腕惑压制宋哲元,到1937年9月以后,平津的中国驻屯军已逐步控制了平津联系关外的北宁铁路,以及天津的塘沽军港,这样一来,军进攻华北的军事态势已初步形成,一旦事发,关东军可出北宁铁路入关,或是国内增兵在塘沽军港登陆,都是非常方便快捷的。章节内容正在努力恢复中,请稍后再访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