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出南洋_第二十六章 探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六章 探监 (第1/2页)

    应天府的十月比起北平城温暖了不少,但是隆冬将至,就算是应天府也开始变得寒冷了起来。

    马和已经在应天府客栈内落脚两天了,这两天内他打听到了许多关于蓝玉案的风声。

    自从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乘太祖皇帝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

    然后太祖皇帝一怒之下拘捕涉案之人,到现在为止已经有数千人获罪入狱,但是此事还未能平息,太祖皇帝的“蓝党”名册上的人还在递增,马和自然明白所谓的“蓝党”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无辜获罪的,就连蓝玉的谋反罪名都是自己给加上的,更何况所谓的结党谋逆呢?不过太祖皇帝既然拿出了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大杀四方,想来被杀之人要么是得罪过太祖皇帝要么是跟蓝玉走的太近犯了忌讳,比如傅友德可以说是明初百战悍将,最早的时候投靠了刘福通,跟着刘福通迎回了明教教主韩山童的儿子小明王韩林儿负责镇守四川,后来韩林儿兵败徐寿辉傅友德又跟着徐寿辉的旗下猛将明玉珍,因为不被重用又投靠陈友谅,直至最后遇见朱元璋帮助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大明开国时傅友德以超群的武艺和战略位列大明第二十八,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为颍川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赐免死铁券,子孙世袭。这样的人就是因为投靠太祖皇帝后和蓝玉同为常遇春帐下,蓝玉案后,有一次太祖皇帝大宴群臣,太祖皇帝忽然提起说对傅友德的儿子有些不满,傅友德起身为儿子告罪,太祖皇帝责备傅友德不敬命他亲自提取二子首级,傅友德二话没说立刻回家提着二儿子的头颅来到太祖皇帝的面前。太祖皇帝说“你怎么忍心。”,太祖皇帝说:“不就是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说完在太祖皇帝面前自刎死,朱元璋当即暴怒不已,下令傅家所有男女全部发配辽东、云南。总之那些人虽然看似无辜其实也都是功高过主早早都为自己埋下了祸根,如今被蓝玉牵连这也是历朝历代开国必定经历的事情。

    不过另一方面也看得出来,太祖皇帝年迈之后,杀戮之心也来越重,凡是可能威胁到大明江山的人物,太祖皇帝基本上都是不会心慈手软的。如此滥杀大臣,在马和看来不是什么好兆头,这样下去一定会伤了大明根基的,倘若朝堂上有能耐的文臣武将都被屠戮殆尽,只留下一些无德无能的宵小之辈,试问又怎么能保得住大明江山呢?

    马和虽然深知其道理,但是以马和的身份一来人微言轻不足以取信于太祖皇帝,而来纵然是拼死进言也不见得能够阻止这场杀戮盛宴,一个不慎恐怕还会有杀身之祸。马和虽然有些不忍目睹人间惨祸,但是有些事根本不是自己可以阻止的了的。

    言归正传,马和打探到蓝玉关押的地方之后,便是决定前去见见这个自己的仇人。一来了却自己报仇这一桩心事,二来为他送行道别也算不枉此生为对手。

    蓝玉身居高位,就算如今落难了,被关押的监狱也是极为不错的。不过监狱就算再好,却禁锢了一个人的自由,这样的地方就算是天堂一样,又有什么值得说道的呢?

    马和凭借着自己五品武略将军的身份,言说是曾经在北征军中受过蓝大将军恩惠,特此前来为他送行。一来马和是太祖皇帝册封的将军,狱官不好得罪。再者马和不远千里而来,又给足了他们好处,他们实在是没理由拒绝马和进去跟故人叙叙旧的要求。于是马和很快便是打通了狱官狱卒,畅通无阻的进入了关押蓝玉的宗人府大牢。

    虽然关押蓝玉的牢房规格属于上等的,但是大家都知道蓝玉如今已经是虎落平阳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所以就算是狱卒对他也算不得恭敬。要不是念在他是重犯不容有闪失,恐怕拳打脚踢都是很有可能。

    金属打造的牢笼,坚固的程度超乎常人的想象,别说蓝玉只是一个勇武过人的将军,就算是西楚霸王项羽在世,恐怕也无法挣脱这样的牢狱。

    牢狱虽然宽敞,但是不免的潮湿阴暗,如今已经入冬了,牢狱里却只有着一些干枯的稻草给犯人用以取暖,蓝玉这些年来是什么身份,自从他功成名就以后,整天都是锦衣玉食除了偶尔出征作战之外,大多数时间都是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如今这样的光景,哪里是蓝大将军能够忍受的,所以他不断的大吵大闹,说自己冤枉说自己要见太祖皇帝。

    但是谁会理会他这样一个犯人的请求?冤枉?每个被关在牢狱里的人都说自己是冤枉的,还说要见皇帝?在狱卒眼里蓝玉的要求简直就是异想天开罢了。如今蓝玉案弄得满城风雨,而蓝玉本人实则是罪魁祸首,虽然他的罪状还没有公布,但是仅仅是谋朝篡位这一条蓝玉就算有十个脑袋也是不够砍的。

    如今身为要犯的蓝玉更是被关押在死牢里,进了这座牢狱的,从来就没有人能再出去过,而且下场都是要多悲惨有多悲惨。记得上一次大案中一位身份地位都不输蓝玉的重犯也是跟蓝玉一个模样整天大吵大闹,最后什么结果?全家都被千刀万剐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