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马浮云记_(三四六)钱币的认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四六)钱币的认识 (第2/2页)

的法国埃居变来变去,甚至有金埃居与银埃居之分,但最终为了便利与我大宋贸易,还是仿照我半两金币的大小与成色制造了如今的这种新埃居,并不再铸造银埃居。金币通称埃居,有大埃居,值两个埃居,便是一两金币,还有半埃居、四分一埃居等等。银币则通称利弗,大小也诸如埃居一般划分。”

    说完,贝以闵又取了几个银币出来,说这都是法国的历史上与现在的利弗。利弗与埃居相似,历史上也是大小、成色不等,而如今的利弗却是和半两银币一般大小。接下来便是铜币,法国的铜币中间并不开孔,历史上铜币分为苏、里阿尔、丹尼尔数种,成色不一,乱七八糟,而现在统一叫苏,一利弗便等于一百苏,铜币最小单位则有四分之一个苏的,也是仿照了大宋,面值越小的苏越不纯,面值越高含铜越纯。

    接着,贝以闵将西班牙的金币埃斯库多、银币里亚尔、铜币比索,英国的金币英镑、银币先令、铜币便士,德意志地区的金币弗罗林、银币马克、铜币德纳尔,以及葡萄牙、意大利、荷兰等西洋国家的钱币一一展示给阿图看。但见这些国家不管历史上如何杂乱,而如今的钱币标准都是向着大宋钱币靠拢,只是币值上有着倍数的区别,比如一英镑就等一两黄金,而不是如同埃居只有半两,而荷兰的金币杜卡特只有四分之一两黄金。唯一保持了历史上特色的只有奥斯曼帝国的金币第纳尔与银币迪拉姆。

    另外,贝以闵还说这些国家虽然在日常计重上都维持了本国的传统计量单位,但在钱币上却通行的是大宋的斤、两与钱。

    阿图问道:“这些国家的钱币为何都要最终向着大宋看齐?”

    两名师爷都是那种倜傥的风雅人,可其中还是稍有差别。贝以闵比较老道而干练,言必有物,算是个典型的幕僚般人物。方其义则多了一层书生意气,琴棋书画无一不会,还能打几手拳脚。昨天清晨,阿图就看到方其义在院子里打拳,一套八极拳路中虽然没什么劲道,姿势倒也像模像样。

    听到东翁的问话,方其义答道:“这些国家的皇室或者官府历史上的信用不高,一旦国家开支不足,便屡屡铸造成色不足的钱币来剥夺民产,造成物价飞涨。我大宋与这些国家贸易二百年,因币值稳定,钱币就一直流向这些国家。这些国家的国民也乐意收藏宋币,反而拒绝本币,国与国的民间交易常用宋钱支付,大宋的金、银、钱三种票子也在那里通行无阻,与真金白银等同视之。这便迫使这些国家不得不仿照宋钱的铸造标准来造新钱,为了贸易方便,甚至连币值都随了宋钱。”

    “无论是西洋,还是美洲、西亚、非洲等地与我大宋贸易都是年年逆差,用来支付这些逆差的主要就是金、银。这些国家在美洲、非洲开得了金、银矿,往往就直接运往旧金山、马尼拉的铸币局,按成色折换为宋钱,然后采购我大宋货物运往回国。如此,全世界的金、银百多年来一直流来大宋,就更加造就了我国钱币信用不可动摇的根基。”

    的确,阿图在一些书刊上曾看到类似的文章,说世上几个最大的银矿都在美洲的墨西哥或南美,然后就是奥洲与北疆,大陆本土的银矿出产有限。金矿则是美洲与非洲并列,奥洲与北疆紧随其后,大陆的出产差强人意。这些文章又提到过这么一个现象,就是在大宋开国的初始数十年,始终受到过一个问题的困扰:钱币的不足。在诸侯国的矿产开始大量出产金、银、铜之前,大陆本土的经济受到了钱币的制约,如同王痒的题字“乾元资始”那样,钱是百业之母,没有钱则百业凋零。

    后来,诸侯国开始大量的出产金、银、铜,又通过海外贸易将全世界的金、银不断地吸入到大宋,再通过发行票子方便了钱的流通,壮大了财金业。宣宗时代,国力开始渐强,继而一枝独秀地狂奔,到睿宗时代便将所有国家都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讲完钱币,又开始讲票子。方其义说在现票中,金票的最低面额为十两,有二十、五十、一百两四种规格,为黄色;银票最低面额为十两,有二十、五十、一百、五百、一千两六种规格,为银灰色;钱票也有十贯,有二十、五十、一百、五百与一千贯六种规格,为绿色。票面颜色、尺寸、图样均随票值而变化,法度井然。皇家银行见票即付金、银、钱,二百年来从未违约,完全值得信赖。

    见微知着,通过这些钱币的历史变化,便可知大宋在财金上对世界的影响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