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宁远大战(五) (第2/3页)
真不错啊!” 满桂则看到邓浩楠身上的披风,快步上来,贪婪的看着,忍不住的摸了几下。 汗! 不知道的还以为邓浩楠跟他很暧昧! 邓浩楠笑笑说道:“是他们送我的!” “大人披上这件披风,当真是更有派头了啊!” 袁崇焕等人一阵恭维。 祖大寿突然道:“高第也有件黑貂皮的披风,不过显然没有大人的这件有派头!” 邓浩楠轻咳了两下,掩饰其中的尴尬。 这时,炮声响起,打断了众人的话题。 正是宁远城上的红衣大炮。 邓浩楠调来的一百名炮手开始试验红衣大炮,测试射程和杀伤力。 于是众人一起观看试炮。 火器是大明军队唯一的依仗,此时明军还在火器上领先鞑子,因此虽然接连战败,但是还没有彻底丧失信心。 这种格局将持续到十年后,当松锦大战结束后,皇太极在火器上不若于大明之时,那时的明军再看到鞑子的时候,便没有了任何的信心,只剩下了屈服。 因此,此时袁崇焕等人观看邓浩楠的人试炮,心中都是七上八下的。 每次红衣大炮装填火药,都要进行严格称量,火炮的位置和仰角都一一记录在案。 当炮弹飞出去后,城下等候的军士急忙快马过去检查弹着点位置,检查炮弹潜入地下的深度,确定其杀伤力是否可以在有效射程内。然后,便是检查炮弹弹着点所在的平面坐标,将结果传回,同时在地图上标记上。 这样一来,从城楼上便可以清楚的看到鞑子的位置,一旦鞑子进入到相迎的坐标范围内时,便通过记录上的标记,迅速调整红衣大炮,装填火药和炮弹,达到高精度的打击力。 可以说,这种小范围内的地圆,误差是很小的,加上炮弹的杀伤力范围后,可以平衡这种小误差,达到精确打击。 袁崇焕和祖大寿等人其实心中已经明白了邓浩楠这种定位打击的战术,心中佩服不已。他们现在唯一担忧的是炮手的熟练程度,不过当看到这些炮手非常专业的进行cao炮,心中顿时松口气,信心一下子就上来了。 有了这种炮术的精确打击,众将士们深信即使干不死努尔哈赤,也将大量的杀伤鞑子的头目,以及其他鞑子兵。 当然,红衣大炮也有之命缺陷,那就是他不是曲射炮,因此只能在中远距离上进行打击。一旦鞑子兵到了城下,火炮就没用了。 好在,这点邓浩楠已经想到了。 从山海关运来的轰天雷、霹雳炮,以及猛火油柜、一窝蜂、神-机箭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正好可以派上用场。 而邓浩楠为了以防万一,留下了五千人作为预备队,将调来的一千名海军陆战队和自己的护卫队单独编成一支预备队,关键时刻便可以强行封死冲上城头的鞑子兵。 而袁崇焕修建的瓮城,更是让邓浩楠放心,一旦外城城破,还可以用瓮城诱杀敌人或者反击。 后勤最重要,邓浩楠命令城内的数万老百姓,但凡有把子力气的,都编入后勤运输队中,为城上守军运送武器弹药。 而全城妇孺,都准备好开水和药物,准备随时救助伤兵以及火化阵亡士兵。 总之,邓浩楠的一系列部署,已经安抚住了整个宁远的三万七千名守军的军心,以及数万老百姓的民心。 就在邓浩楠刚刚准备好一切的时候,鞑子兵的先头部队通过了隘口,进入了宁远城鼓楼守军的视线里。 当当当! 钟声响起,宁远城上下一片紧张气氛。 邓浩楠和袁崇焕二人带着一干将官登上鼓楼,眺望东北方向。 一支几百人的骑兵部队冲过了隘口,分成两队,从宁远城两侧通过。 祖大寿告诉邓浩楠,这是鞑子的侦查骑兵,搜索附近有没有明军埋伏,以及检查可以抢掠的人口、财富,同时还要为大军选好扎营地点。 因为袁崇焕已经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战术,因此城外一片废墟,倒也省去了他们的侦查。 袁崇焕命令全城偃旗息鼓,只留下少数人呆在城头上,以防备鞑子突然释放弓箭。 很快,呜呜呜的号角声扬起。 邓浩楠接过大牛递过来的千里目望向隘口方向。 只见一片黑压压的人骑快速从隘口冲出来,口中呜喔呜喔的叫着,手中挥舞着马刀,他们并没有冲向宁远城,而是朝着两翼机动。 “这穿的是什么盔甲?” 邓浩楠突然问,祖大寿回答道:“回禀大人,鞑子的盔甲叫棉甲!” 棉甲? 棉袄? 满桂笑道:“大人莫要小瞧了这些鞑子!以前咱们明军见到鞑子的棉甲不屑一顾,认为远远不如咱们明军的铁甲。后来咱们才发现,鞑子的棉甲不但可以保暖防寒,而且轻便,他们的棉甲不是普通的棉花,而是将棉花一层层的压实,中间用兽皮隔开,用针线缝上,一般刀剑很难对其重创,即便伤了他们之后,他们的棉甲还可以当止血棉布使用。” 邓浩楠长大了嘴巴,没想到鞑子的盔甲竟然有如此的智慧,当真是小瞧人家了! 祖大寿道:“其实,最重要的还不是那些!鞑子的棉甲我们后来测试过,百步外,咱们的弹子很难重伤他们!” 这才是关键! 邓浩楠心中暗道:鞑子明显是有针对性的跟明军战斗,表面上看不出装备简单的鞑子为何能够打赢装备精良的明军,实际上人家又不是傻子,自然要想办法抵消明军的装备优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