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乾史_第五章 武侯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武侯港 (第1/2页)

    大山中的太阳总是落的很早,夕阳的余晖散落在山野之中。栈道上铺满了秋天的落叶,用脚踩上去,伴随着清脆的声音,不知道哪片叶子碎了。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整条栈道的落叶,麻衣少年觉得踩在叶子叶子上很柔软,很舒服。他突然停下奔驰的脚步,呆呆的看着脚下的路,自言自语的说:

    “小姐,你看,叶子,很软的。”

    说完好像不舍得踩栈道上的落叶,一个轻巧的飞身,跳到山璧山,像壁虎一样在山壁上迅速奔驰。

    猎户夫妇俩自从麻衣少年走了后,汉子也不进山打猎了,夫妇两人就像供神一般照顾着姜晚。汉子看着妇人怀里的姜晚。道:

    “哎,算算日子,也该到了,那位小哥...咋还没来呢。”

    妇人疼爱的看着怀里睁着大眼睛到处乱瞅的姜晚,用手指怜惜的点了点姜晚的笑脸:

    “你这伢子,也不晓得是啥子大人物。看看你这机灵样儿,长大绝对是个有出息的伢子。接你的小哥也不知道啥子时候能来。

    哎,这世道,可怜了孩子哟!”

    落日的余晖照耀在姜晚稚嫩小脸上,姜晚舒服的张了张小嘴,闭上了眼睛,这几天过的太舒服了,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他好像喜欢上这具柔软的小身体了。

    渐渐地,眼睛只能看到山的那一边露出的一丝丝昏晕的光线,妇人抱着姜晚从院中的凳子上起身,轻轻拍打着熟睡中的姜晚,往屋里走去,一边走一边哼着山歌

    “黄杨扁担软溜溜,那么姐哥呀哈里呀,

    挑一挑白米下柳州喂,姐呀姐呀

    下柳州来么哥呀哈里呀,

    姐呀姐呀,下柳州来么哥呀哈里呀。“

    夜深了。麻衣少年站在屋子中,看这熟睡的猎户一家和睡在妇人旁边的姜晚。姜晚的小手不时的在空中挥舞一番,小嘴还若有若无的抿了几下,睡的甚是香甜。

    麻衣少年举起手了中的铁尺,慢慢的向熟睡中的猎户一家靠近。走近时,看到猎户家睡的香甜小女儿,又看到妇人在睡眠中本能的给姜晚掖了掖被子。麻衣少年头歪了歪,放下了铁尺。他很不明白妇人为什么会这么喜欢姜晚,但是他知道,不害公子的人,不能杀。

    少年轻轻的抱起姜晚,在姜晚原来躺着的地方放下几张银票。银票对于少年来说和废纸一般,他不知道,他给猎户家留下的银票足足五千两!

    山中的夜,很静,偶尔传来几声山中野物的叫声,让这片山林显得有些恐怖。

    ----------------------------------------------------------------------

    武侯港在奉朝的最东边。面朝大海,是一个不大的海港。

    随着奉朝疆域的扩大,沿海的几个港口已经初具规模,和东夷诸岛的海洋贸易也已经对接。另外,武侯港的港口较小,水不够深,大规模的商船无法在此停靠。所以武侯港虽然作为一个港口,却没有港口该有的热闹与繁荣,这里更像是一个安逸的小渔村。

    十五年前奉朝名将中山侯为赵家打大片下江山后,拒绝了皇帝赐予高官俸禄,来到大海边隐居,这里就成为了武侯港,中山侯还顺便为当地百姓收拾了渔港一带的流寇。中山侯一生未娶,陪着他的只有一位曾陪他征战沙场的仆人。中山侯爱好钓鱼,来到渔港后,就以钓鱼来打发后半生的光阴。由于中山侯对奉朝的卓越贡献,皇帝免去了这里的赋税。当地百姓安居乐业,没有赋税的压力,没有了可恶的流寇和水手来sao扰,所以每天过着天高皇帝远的自由日子,生活也算可以。

    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海鸥自由自在的飞翔,渔民撑着小船唱着小曲儿开心的打鱼。武侯港没有京都的嘈杂,所以非常安静,生活节奏很是缓慢。所以很多大人物喜欢在这里建造庄园,但是当朝为官,距离较远,庄园多半却是废弃的。

    城北边有一座府邸,确切的说现在应该叫做祠堂。名字叫做中山祠,当地人对这个祠堂很是好奇,中山侯明明没有妻子,更别提儿女了。为什么还要修建祠堂,而且祠堂里谁也没供着。中山侯不说,百姓也就当做一个乐子闲聊罢了。然而,从十年前开始,不知道因为什么。中山侯把府邸改成祠堂,本人却是住在靠近武侯港海边的一处院落中,一直到如今。

    武侯港的海边有一座不高的山,名叫隐仙,传说有一名仙人隐居在此。多少年过去了,没有见过山中的仙人,猴子倒是见了不少。

    山下有一个道观,没有名字,因为没有香火来修补道观,故而道观里很破旧。道观里有一个假道士,说这个假道士为什么假,他还有一房老婆,夫妇二人竟然就住在道观里。道士靠给武侯港的百姓算卦来谋取生计,他的老婆在道观旁种了几亩地,夫妇二人的小日子也也算安逸。当地百姓不知道这道士叫什么名字,也没有什么法号,只知道他在中山侯来到这里之后也到了这里。人们都叫他柳道士,他算卦很准,并且每天只算三卦,所以他有老婆这事人们也就是笑笑,并没有放在心上。

    柳道士为人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