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1章 放箭也有真假 (第2/3页)
搭建粥棚以为赈济…… 苏轼微微摇头:“此间事不为驸马所知也,此次相见,驸马已是钦差,便是到府衙之中详谈的吧……” 苏轼苏大才子的官邸之后便是私宅,安住了其妻王氏等人,但见绯罗缴壁,紫绶卓围正中的大花厅前分有两块打的戒石,分书“慎言”“慎行”立于阶前。 慎言慎行之语和苏轼放旷疏狂的风流大不相符,以苏大才子的禀性想来是不会慎言慎行的,想来乃是前任官员所留。 “老爷,厅里已经备好了饭食……”说话的乃是个二十几岁的妇人,云鬓玉容红袄罗裙,眉如嫩柳,香肌赛雪,真个是有几分颜色。 “好生的收拾停当,我与钦差大人要好生的畅饮……”苏轼对李二笑道:“驸马当世才子,哈哈,好生畅饮才是。” 那女子听得面前的年轻人就是钦差大人,款款上前很是得体的蹲身问福:“早便听我家老爷提及驸马爷爷的名头,今日方的一见,妾身有福了。” 若是旁人的家眷,自然不为外人所轻见,苏轼却是个疏狂的,也不怎的看重那些个世俗的理法:“驸马身为钦差,我本是应当出城三十里相迎的,奈何方才的情形驸马也是亲见的,实在脱不得身子,便在家中备个家宴,为驸马接风洗尘,我这内人不仅烧的一手好川菜,本地菜式也学个七七八八……” 李二这才晓得眼前年轻貌美的妇人便是苏轼之妻梅州王氏,躬身为礼:“甚的钦差不钦差,我与苏大人本就是熟识的,苏夫人不必见外…… ”哈哈,便是喜欢驸马这般的脾胃,来,来,来,入座……“苏轼右手虚引,示意李二坐了正位:”唤惜眉出来与驸马陪酒。“ 片刻功夫,苏轼买的那小萝莉惜眉便是出来,虽隔了两年,身子长高了一些,依旧是那般屈屈偎偎的倾颓模样,。着了个绣水纹的绒裙,却不着胭脂花红,峨眉淡淡,瘦瘦怯怯,低声细语的给人见礼:“奴奴见过老爷,见过……” “当朝驸马,钦差大人。” 惜眉看李二眼熟却不晓得应当如何的称呼,听得苏轼的介绍,明白李二是个大人物:“奴奴见过钦差大人。” 想来这惜眉也是时常的伴人吃酒为乐,低眉顺目的坐在李二身旁,十分的乖巧模样。 李二很是佩服,佩服苏大才子竟然能够在自己夫人面前如此的展露“红颜知己”,想想自己实在没有这份本事的。 “我此次前来苏大人想是知道的,便是为了淮南灾民之事……” “哈哈,晓得,徐州却非是淮南,我徐州更不曾受灾,亦不曾有灾民……”苏轼哈哈的笑了,举起琉璃盏子笑道:“此间本是家宴,不言那些个朝廷弄个大事,驸马畅饮便是!” 过了徐州才算是真正的进入到了淮河水域,徐州本就不算是淮南,也没有受灾。苏轼这般个说辞实在算不得无视民生疾苦,不过徐州乃是淮河以北的第一重镇,在李二“以人为本”的观念之中,就算是徐州没有受灾,也应该是大兴赈济之事的:“徐州虽算不得……” “来,来,来,胜饮……”苏轼将盏子里的酒浆一饮而尽:“驸马与我真个是熟识的,遥想当年在那阳谷,驸马伴是展露才情,真个是语惊四座的,今日怎这般的絮叨?往日里的豪情何在?” 苏轼哈哈大笑之中,李二却真是笑不起来的,一想到城外那铺天盖地漫山遍野的灾民便是心如火焚,哪里还有吃酒的心思哩!哪里还有当年诗酒论文的豪迈? 端了端那盏子便又是放下,那小小惜眉还是乖巧的举杯:“钦差大人怎不饮的哩?奴便待大人吃了这盏子的吧。” 惜眉勉强的将那大盏子酒浆吃下肚子,为酒意所撞,登时便闹个脸面飞红,苍白的面色添了两朵红晕,掩口不住的咳嗽。 “驸马还真不是个怜香惜玉的……” “我……我今日染了风寒,还是少吃酒的吧……” 苏轼哈哈大笑:“尝尝夫人烧制的彩珠牛宝,此物颇有些火性,最是滋补男子的身体,曾有言……” 李二也顾不得听苏轼的言语,勉强食了几箸徐州有名的彩珠牛宝和地锅子鸡,却如同嚼蜡的不知其味,心头几个来回,终于问道:“苏大人为徐州父母,徐州有是一方大郡,想来积蓄颇多,为何不开了府库以为赈济?” 苏轼看李二直是挂牵赈灾之事,也是放下盏子,叹息一声:“驸马真个以为我苏子瞻是那坐视水火之人的么?淮南天灾人祸,子瞻频临淮北,自然将灾民苦难尽收眼底,亦是心中疼的甚了,前番徐州已经输出粮米四千以为赈济,府库之中虽略有盈余,却实在是再不能开的!” 徐州一方大郡,世代经营直辖府库又有盈余,李二实在想不通苏轼为何将万千灾民拒于城外,甚至不惜以刀枪相向,却不肯开仓放粮赈济饥民。 “为何开不得府库?个中有甚的缘由不成?” “驸马悲悯灾民,我苏子瞻难道不是如此?莫说我徐州,便是颍州海州甚至是京师亦不为赈济,非是不赈乃是不敢也!” “不敢?”李二还真的是头一回听说“不敢赈济灾民”的说法:“难道朝廷不许……” 李二很快否定了这个十分“荒谬”的想法,莫说大宋,纵观历史,历朝历代的农耕文明无不把土地和人口当成最为基本的国家基石,“社”者民也,“稷”者地也,此二字之重要尤在君王之上,大宋朝廷就算是混账到了极限,也不可能颁下”不许赈济“的旨意。 ”两淮水患,饥民万千,前番往徐州逃荒之饥民也有不少,我亦是如驸马所想一般的开了府库设了粥棚以为赈济……” “只不过月余的光景,灾民便是蜂拥而至,四方饥民齐齐的涌至徐州。如今徐州城外饥民已有三十万之数,此多为淮北之流民。便是把徐州的府库翻腾个底朝天,也不可能赈济的许多时日。淮南受灾最为严重,若真是赈济,泗州、濠州、寿州等地灾民必然闻风而动,灾民之数便是达到百万也不为过。”苏轼很是郑重的对李二言道:“百万之数呐百万之数,便是把我徐州城吃下也填不饱专门许多的肚子。到那是饥民不得食,稍微有一丝半点的火星,徐州便为齑粉……” 百万! 百万!! 百万饥民真的叫李二忍不住打个寒战,城外三十万灾民已经是铺天盖地,看得人心头震撼。若真是开了徐州府库赈济,四方灾民闻风而动之下必然齐齐的来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