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第2/2页)
月15日,在诺维战役中获胜。苏沃洛夫在一系列的作战中,取得辉煌胜利,歼灭了由富有才干的统帅莫罗、麦克唐纳和茹贝尔率领的3个法国集团军。盟国的胜利主要取决于俄军的高昂斗志和训练素质以及苏沃洛夫的卓越统帅艺术。 意大利北部解放后,苏沃洛夫本打算向法国本土发展进攻,向格勒诺布尔、里昂和巴黎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但是,这个计划被盟国所破坏,它们担心俄国在地中海和意大利的影响增大。英国和奥地利决定将俄国军队调离意大利北部。苏沃洛夫依照命令把奥军留在意大利,率领俄军开往瑞士,与在那里作战的里姆斯基—科尔萨科夫军会合,并从那里进攻法国。9月11日,苏沃洛夫开始了对瑞士的远征,俄军打过瑞士的圣哥达隘口和鬼桥,率军翻过罗斯希托克山脉,进入姆坚山谷,完成跨越帕尼克斯山脉的进军。 这是军事学术史上的巨大成就,也是苏沃洛夫军事生涯的颠峰。恩格斯断言,这是“到当时为止所进行的一切阿尔卑斯山行军中最出色的一次”。俄国军队表现出空前的英雄主义,在前卫战斗、后卫战斗,巧妙迂回阵地、战术合围和全歼被围之敌等方面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例。 因战功卓著,苏沃洛夫于月28日被沙皇授予俄国大元帅军衔。并在圣彼得堡马尔索沃广场上为他建立纪念碑,以表彰其对瑞士远征的功勋。月俄国与奥地利的联盟破裂,苏沃洛夫奉诏返回俄国,再遭贬谪。1800年4月21日,返回彼得堡。残酷的不公正的事实使这位统帅心灰意冷,于5月18在彼得堡克留科夫运河畔的赫沃斯托夫宅邸过早离开了人世。
…………………………………………分割线……………………………………………… 与其说是一本军事教程,还不如说是一本更加倾向于部队指挥的指导书。 因为其内容与戚继光的有着相当类似的描述: 准备射击!装弹!——按排、半营和营射击 ——装弹时枪托绝对不可置地。通条弹回了没有? ——弹头不要压得太紧。 ——保持斜形队;枪托紧顶右肩肩窝,枪身托在左手掌。子弹打半人高处 ——可以用火药进行示范。 ——清枪在换岗间换岗间进行。 ——射击一发或两发子弹。 ——各排进攻射击开始!——不停顿。信号——鼓点,——射击一至两发子弹 以横队向敌横队进行示范冲击: 向敌人第一横队冲击!上刺刀!乌拉!排长们喊:刺、刺!士兵们喊:乌拉!——声音要宏亮。暂停! 向骑兵进行同样的冲击: 敌骑兵驰援步兵。——冲击!——这时应将刺刀对准敌人的下腹部猛刺;有时也可刺马面、马脖子,特别是马的****。——暂停。 ——向敌人第二横队冲击,或向敌人的预备队冲击!停止。到此为止。 第三是贯穿冲击。横队迅速排齐。前进!谁也不许后退,哪怕是后退四分之一步 ——行进!按排、半营或营前进!——行进时每两个排合为半营,或将半营分成排。士兵的步幅为一俄尺,转弯时为一俄尺半。 ——开始击鼓,打三段式;以军乐代替击鼓,奏“全速进军”;再击鼓。如此交替进行。击鼓和奏乐加快,步子也随之加快。排与排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间隔和距离,以便在听到“立定”口令时,各排能立即止步,走进横队,回到原来位置 第二或第一列半横队,分别向左转和向右转,行进,行进,冲击!——行进!这时击“战斗行军”鼓。 从霰弹射击范围之外向留在原地的部队前进。行进!——打“进军”鼓。 在距敌正面八十俄丈的地方向前跑十至十五步,穿过野战炮的霰弹线,而在六十步的地方是子弹的准确射程。 行进,行进!上刺刀!乌拉!——敌横队在这一最近距离内用火器迎战,而在三十步的距离内也以刺刀冲击。双方贯穿冲击开始 另一横队和这一横队相同:冲击!双方回到原来位置。独立部队也是如此。纵队冲击是为了在地形条件许可时展开正面 上述的内容以及描述,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苏沃洛夫是一个资深的“排枪党”战争体系的指挥官…… 本书来自http:////l 看过的书友还喜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