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雄逐鹿传_第九章节 皇室威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章节 皇室威严 (第1/2页)

    杨修也是祖上在朝为官的,深谙为官之道的险恶,明着在你飞黄腾达之时,很多人簇拥着你,恭维着你,暗中你不小心得罪了某个小人,在你失去势力和皇帝宠爱时,死的第一个就会是你。

    做过太尉的家父杨彪也是一直这样告诫自己的后人,为官清廉为上,步步小心为妙,遇事低调为本,交友防备为好。

    这是自然有道理的事实。

    杨修有才,得自家父的从小教导有方,所以这位才子的殿试文章也是本着做人的基本原则,阐述了治国安天下的道理。

    皇帝孙策看过后,十分认同他的治国构想和宏伟的抱负,所以破例提拔为银监阁见习侍郎。

    一般的殿试,皇帝都不会把一个中头甲的才子一下子就提升到4品大员之上,可是行事从来不讲寻常规则的孙策就这样做了。

    人才就是人材,有这资本我就任人为用,蠢材即使为官十年,二十年,又有何大用?

    这就是一个睿智的皇帝所具备的独到眼光。

    杨修胜任这个银监阁见习侍郎,用孙策的内心来权衡,这个国家地大物博,可是人材不多,能管理国家政务有独到手腕的人更不多。

    当朝有诸葛亮,庞统,郭嘉,张昭,许攸等谋臣,但是诺大一个帝国,这区区几位能臣又能堪几用?

    再说老臣也会渐渐的衰老。

    多培育能人,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即使当朝许多老臣目前还想不通,这个刚入朝没几天的稚嫩小儿,能堪这三品官职么?

    不过杨修一上任,管理帝国财政是立刻井井有条,每个职能部门是有了快捷的行事方式,加快了许多税收征取的速度,提高了地方专款到位的时间,这无疑是加快了帝国地方经济建设的步伐。

    所以从银监阁的主要负责人来看,杨修的确是难得的人材,他一上任后,许多事物都变得十分有条理,核实每项款银都有了事实依据。

    孙策得报后也是心中十分慰藉,总算没有看错人。要不一干老臣又来上表呱噪一番了。

    于是孙策在一年后立刻提拔杨修为主簿,2品官了。

    再也无人敢提出异议。

    官职更大了,谁提出反对意见基本是自己找没趣不说,还得罪了这位大员,自己今后朝廷批示的银两还得这位主薄主批示调拨的。

    于是先前还极力反对的那些人立刻改变面孔,十分积极的讨好杨修起来。

    真的是十足的官场现形记的真实写照。

    升为主簿后,杨修丝毫不敢怠慢公事,行事更为谨慎,拒绝同僚的诸多邀请和礼物不说,每日散朝和处理完公务,就早早的躲回自己家里,大门紧闭不出。

    唯独诸葛亮和郭嘉的府上曾去拜访过,其余三品以上大官的府上从不涉足。

    因为诸葛亮丞相是负责审核银监阁的主要账务报表的,去询问一些意见是十分必要的。

    郭嘉是负责工部的主要负责人,打造军械物资需要的银耗是需要有个预算的。

    不是公务之急,杨修从不登门。

    杨修自为清高的个性也实实在在的得罪了不少暗藏的小人。

    不过诸葛亮和郭嘉十分欣赏这位主簿大人。

    一是因为他的才学,二是因为他刚直不阿的人品。

    杨修见识过诸葛亮的府上清贫,十分佩服这位老臣的廉洁和博学,杨修内心十分崇拜这位孔明先生,破例在诸葛亮府上用了一回晚膳。

    薄酒三杯,青菜三碟,但是这两位贤臣是谈得十分投机。

    杨修后来感慨的说:“国之瑰宝,人中龙凤,真不假矣。”

    诸葛亮清廉的作风也深深感染了这位后生,也奠定了杨修作为未来大臣的坚实基础。

    杨修此刻坐在内务府公堂上,内心事实是十分纠结的。

    这长江鄱阳湖段溃堤不是小事,耗费50万银修造的大堤是豆腐渣工程不说,还闹水灾冲毁了大片的良田,死了近2000人口不说,上万顷待收的稻田毁于一旦。

    前后帝国损失达800万银。这还不算国库要拿出来赈灾的100万银的头期救灾款。

    孙策大怒。

    令三公联合彻查此案,主审为杨修。

    这是孙策定皇都以来首次的大灾难。

    长江鄱阳湖里为了打造出海战船,四周修高堤坝,抬高水位。也是为了兴修江南各地的水利工程做好前期预备。

    不抬高水位,这地势高低不平的江南地带,许多地方引水渠就会是旱渠。

    可是修建的高8米大坝主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