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26 漫长的等待 (第1/3页)
三台折射式望远镜早已制作完工,望远镜为单筒式正像镜,镜筒采用铜材铸造,并且有了简易的齿轮齿条式调焦机构,虽然不比后世的观鸟镜或大倍数业余望远镜,但在视野良好的情况下已能将三十多里外的人影看得清楚了。史冀拿到这三台望远镜之后对其赞不绝口,已将其当作最重要的宝贝,派人妥善保管了起来。 范东来自从有了那台银制的反射式望远镜之后,每晚住在天象台的次数也增多了,星图上又多了许多新的天体,但他白天大部分时间却在实验室中忙碌,更不忘记写写画画,竟然又将摆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现在已设计出了三种体积更为小巧的摆钟来。从图纸上看,最小的摆钟只有一尺多高,并且可以挂在墙上,虽然摆钟的齿轮也因此而变得更小,但宋朝时的铸造水平已能满足此要求,原因是,即使齿轮的齿面曲线形状再不精确,但传动比却是不会变的,而一旦调好了钟摆的频率,便可以将齿轮本身的精度忽略不计,因为这并不影响摆钟走时的准确性,只是会增大些磨擦,又或是加快齿轮的磨损而已,然而这在小负荷的情况下又可以不考虑磨损问题。李不伟看了范东来的设计,也对其颇为赞赏,新的摆钟已将时针与分针设计为同轴,这种设计虽然增加了铸造难度,但又大大减小了摆钟的体积。后来,李不伟又参考后世的闹钟,提议加入定时的功能,范东来听得此建议之后如获至宝,又重新忙着写写画画去了,只是以目前的条件,所谓的定时功能,无非也就是一个木球从上面掉下来,然后砸到一个类似木鱼的东西上,发出‘铛’的一声而已,如想再定时,就将这木球再放回原处,等着下次再落下来便是。 而此时,杨万景也终于有消息传来了。 这一日,李不伟正在辩理院与王思维、石仲秋、史可等人商议着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忽然有人来报,说是杨万景在外求见。李不伟当时就跳了起来道:“快!马上请进来!”在李不伟想来,杨万景平日是不会来辩理院的,如今他既然前来,就应该有好消息才是。果然,过了一会就见杨万景兴冲冲地走了进来,又有一人抱了个小木箱,杨万景稍一示意,那人便将木箱放在了桌上,只听的‘嗵’的一声,这木箱竟然颇为沉重。李不伟喜道:“杨大人可是带来了什么好消息?” 杨万景掩不住脸上的兴奋之情,忙上前打开了箱子,李不伟凑过去一看,只见箱子里面摆放了十几块铁条,这些铁条有十几厘米长,手指般粗线,齐齐地摆放在一起,另外,还有两把已打造成型的匕首,看样子与李不伟送给史冀的那把极为相似。杨万景拿出其中的一把匕首道:“大人您看,这把匕首便是按照大人所说的方法,经过高温回火处理所得。具体的做法是将淬火后的匕首再加热到大人所说的温度,然后在空气中自然冷却,此时所得到的刀片已有足够的韧性,再进行局部淬火之后,刀刃部分的刚性又丝毫不减。”说着,杨万景又拿出另一把匕首道:“这把匕首的调质处理是采用以前的方法,只是韧性要比前一把差上许多了。不过这两把匕首所采用的钢质,正是按照您所所说的方法,铁是用焦炭炼制而成,然后经过多次锻打成形,最后又进行渗碳处理。只是我们仍未完全掌握此种渗碳方法,这次在试制的时候,因为高压舱的设计有些不太合理,已经爆了多次了,不过目前我们又找到了另一种解决办法,可以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李不伟听到这里,已明白杨万景所说的正是将铁锭经过锻打成型,再由淬火提高硬度,然后进行回火以提高其韧性。按李不伟的要求,回火温度应该控制在250度左右,只是他一时不知应该如何描述这个温度,所以当时在册子上也仅仅写了个大概,只说是让杨万景在具体cao作时自己把握,至于最后进行渗碳处理,则是提高表面硬度的一种方法,杨万景自是知道此工序的用途。现代渗碳方法较为复杂,如气体渗碳还要监测氧浓度、碳浓度等多项指标,这以目前的条件显然是根本无法办到的,因此李不伟只是参考《大百科全书》设计了一个简易的管式渗碳炉,他也不知道能否管用,只是叫杨万景做好了之后自己试试,如今听李万景如此一说,便知道这种渗碳设备已起了效果,不由得大喜过望,忙问道:“这两把匕首比起史将军那把如何?” 杨万景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道:“其实我们也曾试过,试刀最直接的方法便是两两对砍了,但是史将军舍不得用刀锋试,因此我们用刀背进行了对撞,却发现这两把匕首与史将军的那把比起来还是差得很远,但与那些************却相差无几了。”说到这里,杨万景又露出一丝得意的神色。 其实,真正的大马士革钢又称为结晶花纹钢,是一种古代粉末冶金和锻造技术完美的结合。************通常都带着波形的花纹,这些花纹并非后来刻上去的,而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材料,亮的地方是纯的雪明炭铁,其硬度比玻璃还大,暗的地方的结构是沃斯田铁和波来铁,韧性又极好,这就使得************上不仅具有异常锋利的刀锋,而且也拥有坚韧不易折断的刀身。李不伟也是在查阅世界各地的冶金历史这一章节时,才将这种钢刀与钢材又仔细地看了一遍,自然也知道这种军刀的厉害,如今杨万景已能达到这个程度,也着实不容易了。 李不伟此时心中甚喜,又忍不住问道:“杨大人这几个月除了制作匕首,想必应该还另有收获,不知道还有什么好消息?”杨万景忙道:“其实做这两把匕首完全是为了验证钢材的质地,倒也不是为了专门制作匕首。”说着,又从箱子中取出几块条状的铁块,道:“大人请看,这是您所说的车刀,下官手中拿着的这两个是粗车用的刀具,这种刀具的制作方法为:先将铁碇经过锻打成形,进行渗碳过程,再将前部进行夹钢处理,然后用砂石磨出刀口基本形状,再进行刀口的精细磨制,最后进行调质处理,如今这些刀具已能够轻松地削掉普通铁质材料的表皮了。我与铁厂的胡大人已进行过多次试验,如果切削时用力均匀,并且一次切削不要太厚,刀口基本没有什么损伤,只是这批刀具制作起来极为费时,不仅刀口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而且刀体也要经过强化,否则如有弯曲,必将影响到精度,而且也不易被夹具固定,会使得在制作工件时容量产生误差。” 李不伟听得刀具也已能够生产,不由得又是大喜过望。其实刀具按种类主要分为外圆车刀、切断刀、螺纹刀、内孔刀、圆头刀等等,杨万景此时拿着的正是几把外圆刀,而车刀按结构又可以分为整体刀具、焊接刀具以及机夹刀具等多种,因为此时焊接显然无法实现,因此目前的刀具大都为整体刀具,不过看这车刀的样子,显然又能够灵活拆卸。 杨万景见李不伟如此神情,又从箱中拿出另外几种车刀,道:“大人请看,这把是切断用的刀具,另一把是内孔刀具,我们对这两种刀具也经过了详细的试验,结果都还算不错,只不过切断刀的刀口更容易磨损,因此不仅在制作时要严加选材,而且还要想办法提高成品率。至于内圆刀具,则在固定时又不容易掌握其位置,容易造成些误差,不过我们已将夹具进行了改进,也算是解决了一些问题。”李不伟此时已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是连声道:“好!好!好!”他显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