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13 监军 (第2/3页)
道:“若是在以前,官府定会限日强行拆迁。然而皇上又有旨意,临安城的改造,原本就是为了造福于城中的百姓,其实这也是大宋朝第一个进行改建的城市。倘若这次失败了,恐怕以后在其它地方遇到的事情就更多了。因此这次的拆迁,官府丝毫不敢动粗,只是不断派人与这些住户商议。” 李不伟万没想到,在八百年前的宋朝,竟然也会遇到拆迁的事情,而且朝庭处理此事的态度又与书中记载完全不同,难道是因为科技发展了,朝庭的管理方法也跟了变了? 正如此想着,又见范东来将那卷图纸摊开,指着上面的一些细线说道:“大人,实验室在设计图纸时,不仅在道路下面准备了排水管道,还在道路两旁铺设了多条电线。等到发电机的功率足够大时,便可让临安城中的百姓也用上电了。”忽又话锋一转,,颇为神秘地笑道:“不过知晓此事的并不多,工部也下了严令,凡是参与此事的人,决不可将消息外泄。” 李不伟点头道:“这是自然。如今大战在即,任何事情都要为作战准备。倘若有任何与军事相关的消息泄露出去,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人对着图纸讨论半晌,李不伟终于了解了整个设计,但他也因此而想到了另一件事。多日未见到史约远,临安城中修建铁路一事,史弥远本该极为关注才是,难道他竟然病得如此重,已没有精力过问此事了? 范东来告辞之后,李不伟马上命人备好马车,径直驶向丞相府。丞相府上下忙忙碌碌,看似与平日无异,但李不伟心中却是明白,史弥远抱病在家数日,虽然对外宣称自己身体不知,但知晓其中秘密的人却少之又少。然而等他见到史弥远时,又是大吃一惊。如今的史弥远,像是忽然老了十多岁似的,半躺在椅上,神色颓然,早已不见了往日的神采。 李不伟虽然知道了其中的缘由,但亲眼看到史弥远如此光景,也是吃惊不小。像史弥远这种历史上有名的权臣,对于感情之事原本应该看得极淡才是,否则他怎么可能达到如今的地位?然而李不伟又清楚地知道,正是由于自己带回来的消息,才让这个老人倍受打击,在短短的十日之内,竟然像似老了十年一般。 “贤侄此次前来,可是向老夫辞行的?”史弥远此话一出,李不伟顿觉宽心。这声音听起来与往日无异,中气十足,仍是充满了威严。 “正是。丞相身体抱恙,晚辈甚是担忧。此次受皇上之命去福建平乱,临行前有些事情要向丞相请教。”李不伟如此回答着,神色间甚是恭敬。 史弥远半晌沉吟不语,像是想着心事。过了一会忽然抬头说道:“贤侄,朝庭本是一心准备对江北用兵,如今突逢福建叛乱,多数人都想着叛乱一事必定会令龙颜大怒,但皇上却并不这么认为。大宋的将士虽然有了新式兵器,但从未将其用于实战。如今福建造反的只是些不入流的角色,想必皇上要乘此机会练兵。” 李不伟仍是不甚明白,又问道;“依丞相所言,既然皇上要利用这个机会试试新武器,又为何让我也跟着前去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些兵器出自实验室的设计?” 史弥远道:“当今的皇上,其深谋远虑已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位先皇。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因为皇上圣明,但另一个原因,却是由于大宋近两年的发展,有了充足的资源用于任何变革。因此皇上对待叛乱的态度,也与以前大不一样。想必皇上也不愿在与金国开战前过多地制造杀戮,因此才让贤侄作为监军,使得平乱的官兵有所节制吧。”说到这里,又在那里低头沉思,忽然目中精光一闪,向李不伟直视过来,道:“也许皇上有了更长远的打算。倘若老夫的预料没错的话,日后平定江北的战事,恐怕贤侄也要参与了。” 李不伟这才吃了一惊。按他原先的计划,自己只是负责在临安搞些技术研究,然后将新技术不断运用到军事、农业、以及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如今听史弥远的分析,皇帝竟然要自己肩负起打仗的重任,这多少有些出乎自己的意料。 史弥远观言察色,早已将李不伟的心思摸得一清二楚,当下叹道:“贤侄乃是绝世奇才,这原本是大宋之福。虽然贤侄年纪轻轻便贵为大学士,但入世尚浅,对于为官之道又不甚了解。我原想着对贤侄略加指点一二,只可惜如今身体不适,看来只有等你从南方回来之后再行商议了。更何况,老夫近日忽然又有所悟,原来人生在世,一切皆是虚幻,正如佛家有言……” …… 离开丞相府之后,李不伟心事甚重。史弥远本不该是那种看破红尘之人,但他今日所说的那一番话,以及后来又大讲佛经,难道真的因为完颜洪秀的死,让这位大宋第一权臣有了退隐之意?还是因为皇帝的势力越来越大,已超出他的掌控,这才装模作样一番,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对了,一定是如此。上次商议对金国用兵时,他就抱病在家,显然早有安排。否则这么重大的事情,即使病情再重,也应该谈谈自己的想法才是。 李不伟越想越觉得自己的判断无误,但紧接他他就发现自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考虑此事了,因为第二天就是他远赴福建的日子。在此之前,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处理。 …… 此次平乱,朝庭共动用了八千兵马,除了随行的三千名两淮驻军之外,其余的全部从福建当地临时调用。按计划,这三千名官兵从水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