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重生之汉灵帝_第四十三章 踏向圣贤君王的第一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三章 踏向圣贤君王的第一步 (第1/2页)

    很难以想象,帝国养的兵不过区区十万之数,官吏也不多,国库却空空无钱,逼得皇帝卖官鬻爵筹款,这可是一个在籍人口五六千万,幅员辽阔、有效统治国土四五百万平方公里,占尽后世中华膏腴之地的大统一王朝,钱都到哪里去了呢?

    刘宏这几日可谓绞尽脑汁,想法设法的如何让底层百姓得利,再不动生色的削减大地主们的福利,同时,增加国库收入,还要,减少国家支出!

    历史残酷的事实已经告诉了刘宏,一旦帝国陷入动荡之中,地方上各州郡就会借口盗贼出没,把递解中央的钱谷都免省了,肥了州、郡长官自己,养私兵市恩于当地士族,从而,成为一个军阀,号称诸侯,群雄!

    帝国中央,在刘协时代,中央官吏竟然有冻饿而死的,而刘协这个皇帝也是饥一餐饱一餐,有了上顿没下顿,最后不得己,逃离帝都,投入曹cao保护之下,是为迁都许昌。

    可是在场的众人并没有皇帝想得那么“远”,知道几年后将很有可能的,要国家大乱,只觉得皇帝突然给士卒发放薪俸,这将大大加重地方郡县的负担,而这些负担本是不必要有的,何况边地士卒,为国家守边的将士,很多其实是罪犯,刑徒,赘婿,商人之类,上不得台面的东西,也要给他们薪俸?

    于是在场众大臣,张奂,刘宽,张温,袁基,钟繇,臧洪,王朗,纷纷劝解,表示反对。

    然而刘宏慷他人之大慨的决心,又怎会因着这几个人的反对的放弃的?反正几年后太平道起义,以及后来的董卓之乱,地方州郡借口道路不通,钱谷也不给中央送了,甚至有人装模作样的送出几里地再派出盗贼抢回来了,朝廷也无之奈何。

    对于诸大臣的反对,刘宏也是乐见其成,装着沉吟许久,站起来又走了两步,望向张让:“张侯,修文陵每年所费多少?”

    文陵,就是为汉灵帝死后营建的陵寢,汉代帝王陵寢因地而名,汉灵帝的陵寢地在文乡,故名。这会张让中常侍兼着少府,营建山陵正归他管,且这种事,张让不会不懂。张奂刘宽等人俱皆变色,张让连忙躬身:“陛下,修文陵所费,每年需约二十万万钱,而今国用不足,进度缓慢……”

    说到这里,张让小心的看了皇帝一眼,皇帝挥了挥手,张让乍着胆子:“文陵所费,不过依着国家惯例,历代都是如此的!”

    “修陵工匠有多少?”

    对这么庞大的一个数字,刘宏只能苦笑了,一年二十万万钱,得卖两百次三公呢,或者找像曹嵩这样的冤大头土豪卖个二十次?刘宏看张奂,刘宽等人神色,几人对这个数字也是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这确实理所当然,汉代人事死如生,厚葬之风成行,非但帝王,公卿,寻常人家,有条件的也是如此,换到后世,每考古开挖一个汉墓则意味着无数的稀世珍宝或将面世,每年、每个皇帝,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应该是这样的!

    “今有匠人三万七千,若要进度完全,须得五万人不止!”张让认真的道。

    三万七千个壮丁,能工巧匠,还是不怎么要花钱的,大多是些罪犯、刑徒之类免费应征,死亡率极是惊人,除了吃饭,连御寒衣物都不发,死后随随便便破草席一裹,集中挖个坑埋了了事,就这,还要每年花费二十万万钱,也就是墓中殉葬品,一些金、银、玉石之类的,就为皇帝死后营建一个等着被人挖的陵墓!

    “这文陵以后不修了,工程撤去,三万七千匠人,每人赐钱五千,放其回家,先前有病故于修陵中匠人,每人赐其家钱一万……”

    “陛下,老奴死不敢奉诏!”

    刘宏话还没说完,张让哇的一声哭倒在地,“陛下每日吃着士卒一样的饭食,住着东观漏风的房子,有榻无床,这样刻省自己,古代尧舜都没有的事,而今连山陵费用都要省了,陛下,自古做皇帝的,哪有陛下这样仁德圣明的?陛下,老奴不敢奉诏啊!”

    刘宏怔了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