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风云_《中国通史》教案--南北朝和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中国通史》教案--南北朝和隋 (第3/5页)

九月,孝庄帝不甘心充当傀儡,设计诛杀了尔朱荣。尔朱荣之侄尔朱兆又带兵入洛,废杀庄帝,另立元恭为帝,是为节闵帝。这时,从河北返回山西的六镇镇兵又在其首领高欢的领导下,多次起义。尔朱兆当政后,为了稳固他在山西的统治,遂答应了高欢欲将20多万镇兵仍带回河北就食的请求。高欢脱离了尔朱兆的控制后,遂在河北扩充实力,并与尔朱兆的矛盾日深。结果,高欢击杀了尔朱兆及其党羽,进入洛阳,废杀节闵帝,另立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为了摆脱高欢控制,率轻骑西入潼关,投靠了关中的宇文泰,北魏分裂。

    二、东魏、北齐兴亡

    东魏兴亡孝武帝入关以后,高欢遂拥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又迁都邺城,史称东魏。东魏建立后,曾与西魏发生过沙苑之战、河桥之战、邙山之战等多次战争,互有胜负。

    武定五年(547年),高欢死,其子高澄继掌东魏大权。不久,即发生了侯景之乱。两年以后,高澄死,其弟高洋继掌魏政。天保元年(550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东魏亡。

    北齐兴亡高洋废魏帝后,建国号齐,史称北齐,高洋是为北齐文宣帝。文宣帝时期,是北齐的鼎盛时期。但高洋死后,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均田制迅速破坏。故北齐武成帝高湛曾于河清三年(564年)重颁均田令,但收效甚微。故国力日渐削弱。577年,终被北周所灭。

    三、西魏、北周兴亡

    西魏兴亡北魏孝武帝入关以后不久,即被宇文泰毒死。大统元年(535年),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是为魏文帝,都长安,史称西魏。西魏大权遂落入宇文泰之手。

    宇文泰原为北魏大将贺拔岳的部属,后随贺拔岳与侯莫陈悦等入关镇压关陇起义。不久,贺拔岳与侯莫陈悦发生火并,贺拔岳被杀,部将遂推举宇文泰为首领,并击杀了侯莫陈悦,占据关中。

    西魏建立后,宇文泰曾建立计账(租赋预算)和户籍之法,颁布六条诏书,实行***不限制荫资,唯在得人***的选官制度,又创建府兵制度,增长了西魏的国力和军事力量。

    公元557年,西魏执政宇文护废西魏恭帝,立宇文觉为帝,西魏亡。

    北周兴亡宇文护废西魏恭帝后,立宇文泰嫡子宇文觉为帝,是为闵帝,建国号周,仍都长安,史称北周。北周初年,宇文护专横跋扈,先后废杀周闵帝和明帝,又于保定元年(561年)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是为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杀宇文护,政由己出。他曾进一步整顿府兵制度,又下诏禁断佛、道二教,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度,遂使北周的国力迅速扩大。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率兵出关,一举灭亡了北齐,统一了北方。

    周武帝死后,其子周宣帝宇文赟继位。宣帝荒yin奢侈,政治败坏,即位二年即死,年仅八岁的儿子周静帝宇文阐即位,大权遂落入外戚杨坚之手。581年,杨坚代周建隋,并于589年灭亡陈朝,南北朝至此结束。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哲学与宗教

    魏晋的清谈与玄学清谈与玄学是魏晋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这一时期很多士人因参与政治斗争而招致杀身之祸,于是,他们为了明哲保身,便不敢预闻政事,而是采用过去“清议”的形式,口谈玄学。但同东汉时的“清议”相比,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次,这也是正统儒家思想进一步衰落的产物。随着西汉和东汉王朝的相继覆亡,儒家学说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正统思想受到沉重打击。于是,一些人便冲破儒家思想的桎梏,寻求新的思想武器和新的精神寄托。于是,清谈玄学便应运而生。复次,玄学家们也广泛吸收了很多佛教教义,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因此,可以说魏晋的清谈玄学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和佛教合流的产物。

    魏晋玄学的开创者是曹魏正始年间的王弼,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其主要经典,号称***三玄***。他和时人何晏都崇尚老子的***贵无***。认为***无***是万物的宗主,万物的***有***是由超事物之上的***无***产生的。其目的在于鼓吹与世无争、知足长乐的思想,以保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晋惠帝元康年间以嵇康、阮籍代表的***竹林七贤***则是魏晋玄学发展到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他们鉴于玄学名士何晏等因党附曹爽,已身败名裂,于是便走向极端,采取撕裂名教的观点,主张达生任性,对欺世骗人的名教礼法提出了尖锐抨击。因此,嵇康被杀,阮籍也一生沉沦,很不得志。

    两晋之际的鲍敬言是玄学发展到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他在《无君论》中反对儒家思想中君权神授的理论,认为君主是产生人间一切祸乱的根源。这种敢于和君权抗争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佛教的传播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封建统治者的信奉宣扬和中外僧人的日益增多,佛教得了到广泛传播与发展。法显则是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中国僧人。他于后秦时期先后游历西域各国,足迹遍布今天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地,取回了很多佛教经卷,历时13年之久。回国后,他又写了一部《佛国记》(亦称《法显传》),记录了西行途中的所见所闻,成了今天研究中西交通的重要史料。

    范缜与《神灭论》范缜是南朝齐、梁时期一位著名的反佛思想家和无神论者。他所撰写的《神灭论》是一篇反佛的战斗檄文。该文针对佛教理论中关于人的灵魂与rou体可以分离这一观点,针锋相对地指出人的形(rou体)、神(灵魂)是不可分离的,即“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并将形、神之间的关系比喻成刀上的刀刃和锋利一样,认为:“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则神在哉!”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佛教教义的立论基础,同时,也使唯物主义思想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二、史学

    正史类《三国志》65卷,西晋陈寿撰。是记载三国历史的正史著作,***文质辩洽***,记事允当,但失之过简。刘宋时人裴松之为之作注,亦具极高的史料价值。

    《后汉书》120卷,刘宋范晔撰,但仅成10纪和80列传,共90卷,后萧梁刘昭又取西晋宗室司马彪《续汉书》中8志补之,并为作注,分成30卷行世,合共120卷。是今天研究东汉历史的一部唯一的正史著作。

    其次,还有萧梁沈约所撰《宋书》100卷;萧子显所撰《南齐书》60卷;北齐魏收所撰《魏书》130卷。

    历史地理类《水经注》40卷,北魏郦道元著。该书是对东汉桑钦所撰《水经》一书的疏注,所记水系比原来的130条扩大了近千条之多,文字也多出20余倍。是研究古代历史地理的珍贵史书,又是山水文学中的上乘之作。

    《洛阳伽兰记》,东魏杨衔之撰。该书真实地记载了北魏时洛阳的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